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全面的讲解佛教的安葬仪式中的“坐缸”
管理员2020-04-05【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坐缸”一词,并非是一个释教本有名相,而是一个调集名词,即“坐化”与“缸葬”的合称。所谓“坐化”,是指一个修行有所成就之人,能够于临终之时,端然坐直而至命终,故又称“坐亡”或“坐逝”。“坐化”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境界不同于凡俗,首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临终时的姿势是坐着,而一般人都是躺着的;其二,就是表明无疾而终,临终时没有痛苦。所以,在许多释教史传中,关于坐化之人的临终状态,多有“奄然”、“恬然”、“怡然”、“无疾”等描绘,但并无坐化之后将尸身安放于何种容器中之记述,且关于坐化后之遗体一般予以火化。
所谓“缸葬”,又称“瓮棺葬”,是指将尸身放入一种陶制容器中予以安葬。这种丧葬风俗能够追溯到距今约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由于该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兴旺。现今出土的“瓮棺”,大多是两个瓮对接合扣起来,且在两个瓮底都有一个小孔,意谓便于死者魂灵收支。所以说,这种“缸葬”文化早在释教传入我国之前,就现已在黄河流域流行了。
释教僧俗将“坐化”与“缸葬”结合起来,最早呈现于明代。明代明河法师所著的补续高僧传卷十六中有云:“季善,祖凤阳人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此处记载的即是将尸身装于缸中进行安顿,是典型的“缸葬”。
不过,后世僧人选择“坐缸”,首要目的是为了成就所谓的“肉身不坏”。释教对“肉身不坏”之寻求,最早源于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根据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临终之时,曾嘱咐其弟子摩诃迦叶持佛衣钵入定,坚持肉身不坏,等候弥勒菩萨降世成佛,度化众生。释教传入我国之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多有肉身不坏之记载。而关于肉身之安顿,最初大都放于山中石洞或石室中,并无特别处理和供奉。
有关将“肉身不坏”与“坐缸”相结合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清咫观修西闻见录卷六有记载:“江阴某甲以技自食,碌碌也。遇西园道人,方以净土书四散劝人。某闻风而起,遂半日治生,半日行持,路中亦佛声不绝。忽一日谓人:‘吾七日后往西。’遂精进一室,饮水,称佛名。及期坐逝,同人置缸中。三年后,启缸视之,全身永存。”
当时,一些释教弟子执著“坐缸”,或是以为“坐缸”乃是一个人修行境界凹凸之体现,究其根源,当为两方面因素所导致:
其一,“坐缸”不同于一般丧葬方式。由于依照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以“土葬”作为根本丧葬方式的。土葬一般要用“棺材”来盛放尸身,棺材是方的,尸身是躺在棺材里边的。而“坐缸”,缸是圆的,尸身是坐在缸里边的。这显然就与世俗人的葬法不同,似乎就凸显了释教的超凡脱俗。
其二,“坐缸”能够成就“肉身”。从明末清初至近代,有关以坐缸方式而成就不坏肉身的记载许多。乃至有些人专以装缸制造肉身为工作,并将技艺世代相传,直至今天。在死者坐缸之时,大都要以木炭、石灰填满尸身周身,并将缸密封放置。待开缸之时,又将尸身摆放成型,整理刷漆,修整眉目,贴金成像。这与古人在自然状态下自然坐化而成就不坏肉身现已大相径庭了。
唐代义净法师翻译的根本说全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八中有记载:“苾刍白佛:‘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苾刍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佛所说,于此身中有八万户虫,怎么得烧?’佛言:‘此诸虫类,人生随生,若死随死,此无有过。身有疮者,调查无虫,方可烧殡。’‘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释迦牟尼佛去世后,其遗体就是被火化的,最终体现释教“无常”的精神。
综上可知,“坐缸”本不是释教本有的葬法,乃是释教传入我国后世俗化的体现。当代释教徒当以释迦牟尼佛当年的“毗荼”示现为规范,不要执著于“坐缸”。
聚合标签:
有用+1! ()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祖坟经常人来人往对子孙后代好吗
其实有很多坟墓都是在以前的年代选择的,所以时过境迁,祖坟还在,但是祖坟周围的环境可能早就已经变得与当年不一样了,所以这个时候风水也很有可能已经被破坏了,因为 -
第七期殡葬鲜花花艺、第四期殡仪礼仪培训班圆满收官
7月12日,第七期殡葬鲜花花艺、第四期殡仪礼仪培训班(天津专场)进入收官阶段。当天,上海贤恩公司常务副总、北京贤恩公司总经理陆曾琦以“殡仪礼仪案例分享”为题进行 -
中国殡葬协会召开《殡葬管理条例》征求意见会
1月18日,中国殡葬协会在北京召开《殡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送审稿征求意见会。中国殡葬协会会长李建华出席会议,副会长王计生、郭青凡、林军、王占勇 -
小区紧挨着墓地五帝钱能不能化解
很多人在选购房子的时候都不喜欢让自己的房屋临近墓地,通常都会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墓地旁的房价往往是非常便宜的,所以很多人会贪图一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