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大城市墓地价格居高不下 市民称买不起安葬不起

管理员2020-08-17【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墓地价年均涨幅25%以上

  据《殡葬绿皮书》调查,2015年北京墓地价格,从低档的四万元到高档的几十万元不等,而年均涨幅基本都在25%以上。

  涨幅惊人,却不缺行情。北京现有33家公墓,不少知名公墓多年前就已售罄。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今后不再批建新公墓。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北京,墓地势必还会涨涨不休。

  葬在特大城市昂贵,于是有些“死不起”的家庭不得不选择“生在北京、葬在河北”。这种现象不仅带动了北京周边“异地墓”的热销,还惊现北京人到周边城市购民宅“当墓地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北市民向本报抱怨,当地低廉的房价确实吸引不少北京买家,“一套位置、结构不好的百十平米商品房不到30万,比只有20年产权的北京墓地划算多了。”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但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墓地价让民众怨声不断。为平抑怨言,多地政府纷纷大力推行海葬、树葬、花葬等新型节地葬法,受访学者则认为,国家应完全放开对殡葬行业的垄断,同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公益墓地。

  北京退休工人李艳(化名,60岁)去年花了6万2800元(人民币,下同,1万3000新元)在远郊为病逝的丈夫买下一块0.88平方米的墓地。对李艳来说,买墓地的交易绝对是卖方市场,六万元的价位在墓地朝向、墓碑用材等方面几乎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她对本报说,曾考虑海葬、树葬等方式,但想到“亲戚、街坊邻里背后会指指点点”,最终还是选择保留亲人骨灰的墓葬。

  不过,除了补贴力度较大的海葬近年增长比例较明显外,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民众认可度并不高。

  仍为市民首选墓葬的公墓,也称为经营性公墓,不属于基本保障范畴,价格则由市场来定,使用期限为20年,到期后需缴纳购置费约5%的管理费。

  在供需不平衡背景下,仍相信“入土为安”的普通市民只能从经营性公墓市场上购买高价公墓。

  殡葬研究学者,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范英受访时表示,很多中国民众仍有“入土为安”的观念,“政策制定有必要顺应民情民意,为普通市民提供保障性公墓”。

  范英在2008年就提出过“经济适用墓”,指由政府出面为城市低收入群体建立保障性墓地,后在浙江宁波北仑区实施,一时被舆论赞为善政,但并未得到更广泛推广。

  他也指出,中国殡葬业总体上仍是国家垄断:“不让你去做,但是又允许有人去做,(墓地)只有越来越高;如果放开,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准入,大家就不会乱套,现在有很多的空子,需求又没有解决,有钱人多的是,想赚钱的也多得是,最后放在一锅煮。”

  他强调,延续千年来的墓葬,并不仅仅是殡葬的问题,更多关系到人文、历史、民族、血脉等诸多因素,墓葬观念延续了千年,需要时间去潜移默化来改变。

  不仅北京等大城市面临墓地危机,对于每年有接近1000万死亡人口,死亡率以每年千分之七速度增长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无地可葬”是个全国性难题。

  据绿皮书调查,中国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告罄。其中,广东、山西、山东等省份现有墓穴的供应年份不足5年。

  在墓地紧缺、价格节节攀升,民怨沸腾的背景下,2016年,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发文倡导节省用地,不留骨灰的新型安葬形式。

  作为户籍人口超过300万,且具有示范效应的首都城市,北京市不遗余力地推行节地葬法。市政去年开始全额补贴的方式,为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的海葬进行财政兜底,今年又为“自然葬”全额买单。

  自然葬是不保留骨灰的一种安葬方式:用可降解的骨灰盒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

  自然葬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只有一块可以统一存放获带走的纪念碑供逝者家属凭吊。纪念碑上刻有二维码,亲属可由此了解逝者的生平。

  在免费的自然葬、海葬外,树葬、花葬、草坪葬、立体葬等节地安葬,也都在政策补贴范围内。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