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关于构建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研究

管理员2020-09-02【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新型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殡葬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殡葬改革迈向可持续发展,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推进殡葬改革、增强殡葬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与殡葬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殡葬改革的有力支撑。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以“节约殡葬用地”和“保护自然环境”为根本宗旨的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一致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举。近年来,殡葬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逐渐形成有利于殡葬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殡葬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力推手。殡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有机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资源的锐减和环境的恶化,在殡葬业中引发了一场以解决遗体处理与人类生存环境间的矛盾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殡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殡葬改革,必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生态文明与殡葬改革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是殡葬改革的导向,殡葬改革又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把生态文明作为殡葬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并贯穿到殡葬服务全过程,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殡葬改革向着更深、更远、更广层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殡葬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构建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殡葬改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关系到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殡葬发展道路,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文明、生态的殡葬服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就是以实现生态文明为导向,倡导生态文明殡葬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殡葬活动、推广生态文明殡葬产品、全面实现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提高,积极倡导文明新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向多样性、多层次发展,这无疑给殡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发展殡葬事业,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让殡葬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使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

  第四,是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积极建设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殡葬改革,逐渐形成文明殡葬新风尚,进一步促进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构建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殡葬改革取得长足进步,但对照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殡葬生态文明建设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殡葬改革关系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子孙后代利益,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殡葬改革的认识仍存在偏差,对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对推动殡葬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宣传和支持力度,甚至放松了对殡葬工作的管理。二是对殡葬事业的重视力度不够,财力投入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殡葬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据调查,一些地方的殡葬执法队只有牌子,无编制、无经费,无专门的殡葬执法人员对殡葬工作实施日常监管,以致管理缺失;一些殡葬服务单位属于自收自支单位,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拮据,无钱投入或投入不足,至使殡葬管理工作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水平等都落后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步伐和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的需求。

  (二)、广大群众殡葬观念转变缓慢,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有较大距离。

  生态文明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求广大群众具有较高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必须是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当下,就一些地方的殡葬习俗来说,由于受几千年来旧的殡葬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丧事攀比之风亦愈演愈烈,移风易俗、革旧树新困难重重;在遗体的处理方面,受传统“入土为安”、“隆丧厚葬”等旧丧葬习俗的影响,导致火化后装棺二次葬的情况较为严重,不符合殡葬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祭祀方面,多数人还是以带有迷信色彩的殡葬用品为主,利用网络、鲜花等低碳形式的文明祭祀比较少。这些习俗,都不利于殡葬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而要改变这些旧俗,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过程,这就使得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三)、法律法规滞后,执法难度大,影响殡葬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是现有法规缺位。至今我国尚无一部《殡葬法》,而现有的殡葬法规修订滞后,条文规定不完善,且刚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对一些违法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界定和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效能,增加了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二是部门协作不力,殡葬事务涉及多个行业、多个环节,必须依托相关部门共同发力,全力推进。

  (四)、基础设备、设施薄弱,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硬件基础不足。

  据调研,就西部而言:一是缺乏配套的、先进的服务设施设备,殡仪馆的建设、使用的火化设备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难以满足新时期群众的丧葬需求和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二是公益性墓地建设滞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殡葬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解决安葬难、土地资源浪费大、视觉污染严重等问题;三是现行骨灰葬式方式单一,基本上以入墓(坟)建碑下葬为主,骨灰处理上的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式和配套服务还需要大力推动。

  (五)、殡葬科技水平低,人才基础不足,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有力支撑。

  我国殡葬行业的科技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殡葬科技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大部分地区殡仪馆条件较差,硬件设施落后,火化设备、污控技术环节薄弱;殡葬科技人才缺乏,殡葬系统专门人才、高级技能人员欠缺,服务队伍学历层次不高,影响了殡葬服务的科技含量。

  三、构建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殡葬改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科学地化解矛盾,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作格局,为全人类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这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殡葬管理服务能力的过程。

  (一)、健全殡葬法制体系。

  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殡葬政策是殡葬改革的保障。殡葬改革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殡葬行为,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殡葬改革、管理结合起来,保证各个环节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能解决违法殡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现行的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相对殡葬改革实际进程已远远滞后,需要尽快出台一部更加成熟、更加具有时代特点、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殡葬法》,明确加强对如“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骨灰二次装棺”、“个体非法运输遗体”、“搞封建迷信活动”和“非法丧事演出”等殡葬违法行为的管理。为维护殡葬法规的严肃性,一方面要明确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强化各部门联合执法要求;二方面要增强执法的刚性,提升处罚力度,加大执行力度,以促进殡葬生态文明建设。

  (二)、建立宣传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殡葬改革要迎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宣传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的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殡葬政策法规,转变传统殡葬观念,增强群众生态文明和殡葬法规意识,自觉摒弃传统丧葬陋俗;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文明的理念做指引,着力推进“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阳光殡葬、人文殡葬”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殡葬,逐步形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文明、生态丧葬新风。

  一是对直接从事殡葬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有组织、有周期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知识、殡葬政策学习培训,不断巩固和提高行业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

  二是各级殡葬机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生态文明殡葬政策的宣传推广工作,采取灵活、便捷、高效、可行的举措和手段,逐步扩大宣传范围,充分利用相关特殊日子或重要时段开展街头宣传和咨询活动,提高群众殡葬改革和生态文明意识。

  (三)科学规划、建设殡葬设施、设备。

  一是完善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死亡人口总量、增长趋势以及丧户的基本需求,合理确定殡葬设施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优化殡葬设施布局,完善殡葬服务网络,加快各类殡葬机构建设步伐。二是统筹考虑殡葬设备配置标准、更新频率,在坚持生态文明原则、完善殡仪服务流程、确保殡仪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下,对殡仪服务用房面积、机械设备、通风排烟、防水采光、卫生防护、污染防控、噪音控制、公共绿化面积、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要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对殡葬设施设备建设的科学规划,为殡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四)、制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计划。

  科技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现代殡葬的科技手段和有效支撑,人是第一生产力,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殡葬事业发展上,必须正视殡葬领域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加大殡葬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投入,这是新时期殡葬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殡葬科技事关殡葬事业的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土地、森林等)和文明进步,是衡量殡葬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对遗体的保存、处理上,遗体火化上,骨灰的安置上,悼念、祭祀形式上,以及员工自身的保护上,都离不开科技。我们要致力于防控殡葬行业污染,采取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排放物控制与处理、优化生态环境的方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研发、更新、改善、推广节能减排殡葬设备、丧葬用品和服务技术标准,加快科技应用技术的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减少或杜绝殡葬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要加强环境监测,实行环境质量认证制度,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殡葬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殡葬政策、法规、管理、战略等方面的殡葬理论研究,提高殡葬改革的科学性。

  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殡葬科技人才的培育,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殡葬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人来实施,我们要以行业发展需要出发,以院校为基地,以专业培训机构、实习培训基地等为阵地,以国内外各种教育为资源,培养殡葬科技人才、专业服务人才,努力建立一支科技化、专业化、优质化等多元化的现代殡葬人才队伍,为殡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五)创新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服务模式。

  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生态文明意识融于殡仪服务中,制定相协调的殡葬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服务行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提升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文明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可选择的“文明、生态、和谐”殡葬服务。

  (六)、建立殡葬工作监测与评价机制。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殡葬工作监测与评价机制,对殡葬行业的管理办法及技术标准的制定,殡仪馆、公墓的建设、评定,殡葬设备、丧葬用品的生产,殡葬单位设备的配置、更新改造,殡葬服务的内容、程序、标准等,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二是殡葬服务机构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工作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促进殡仪服务的文明、生态开展。

  (七)、完善殡葬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财力投入。积极争取将殡仪馆、公益性墓地等殡葬设施建设列入国家专项建设规划,对殡葬基础设施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扩大项目建设资助范围,完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硬件基础需求。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与生态文明殡葬活动要求挂钩,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积极增项、提标、扩面,切实减轻群众治丧负担;殡葬服务机构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自身的软、硬件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建设夯实与生态文明符合的软、硬件基础。

  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加大观念转变教育力度,大力提倡科学、文明、生态的新葬式和新葬法,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划拨专项资金对采取生态葬式的给予鼓励,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生态、节俭、卫生”的丧葬新风尚。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