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政策殡葬政策

现代殡葬礼仪的制定

管理员2020-11-25【殡葬政策】人已围观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主要是由《周礼》来确立的,历代虽然有变化有损益,但基本内容和方式没有大的改动。到魏晋之后,我国有一段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繁荣期,尤其是唐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四百余年的社会混乱局面。初唐的两位君主唐高祖和唐太宗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们出于保持李唐江山的稳定发展的目的,极力推行“法治”和“礼制”并重的治国方针,如在法治方面,制订了《唐律》,礼治方面则有《贞观新礼》,后来的唐玄宗也制订了《大唐开元礼》,值得注意的是法制和礼制中都有关于殡葬的详细规定,有的甚至特别严厉,实为继《周礼》之后我国历史上再次通过国家力量使得丧葬礼仪达到了全面“制式化”的高度,加上它的基本精神依旧是儒家的孝道和忠道,因此对后世制定丧葬礼仪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灭亡,五胡乱华,中国再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由于这种连年动荡不安的国家形势,普通百姓连基本的生活也处于极端困苦的状态,许多珍贵的文献、书籍也毁于兵火,遑论厚葬,更不用说祭祀礼仪的流传了。

  宋代建立,国家进入了较为稳定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国家对文官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历朝的文献整理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等几部大型图书的编辑成功,很能说明这点,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许多文人都能静心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其中当然不乏儒家经典著作;及至南宋,更是产生了象朱熹(1130—1200)这样的一代儒宗,他在探究儒学的基础上,创建了既源自儒学,又有别于儒学的一个门类——理学,其中不少关于丧葬理论的论著,这些理论,突出地表现在《朱子家礼》一书之中。

  朱熹作为我国最著名的理学家,建立的学说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可说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思想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一生著作甚多,而《朱子家礼》一书,就是朱熹在理学方面影响范围最广、接受人群最多的著作。《朱子家礼》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涉及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生至死,无所不包。它上承儒学经典著作《三礼》,下继二程,打破了自古以来“礼不下庶人”之等级森严的非正常现象,受到广大百姓的普遍赞同,同时也为明、清时期的朝廷和文人共同普及推广儒家丧葬理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至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制生活,就与这些努力不无密切关系。

  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丧葬分成了许多步骤,仅安葬之前就有初终(病人一断气称作初终)、沐浴、袭、奠、为位、饭含、灵座、魂吊、铭旌、小敛、大殓、成服、朝夕哭奠、上食、吊、奠、赙、闻丧、奔丧等步骤,这些步骤是需要分成若干天而完成的,其中第一天所做的事有沐浴、袭(意思是助丧者陈列好别人送来的物品)、奠(祭奠)、为位(设立停放尸体的床,并用席子、被褥、枕头铺好,第一步放置大带、黑衣、袍袄、汗衫、袴袜、勒帛、裹肚之类于其上,然后带进室外帷帐之内,再放置浴床的西边,移尸其上,病时所穿衣服及内衣全部脱掉,换上新衣,但未着头巾、黑衣、鞋子)、饭含(即往死者口内放置不易腐烂的物品,以免死者嘴巴由于水分挥发而产生凹陷,影响面部美观,早期是放饭,发展到后来则是放置玉器之类的物品)、设置灵座、制作魂吊、铭旌等物品,第二天是小殓(即为死者穿好头天没有穿上的头巾、黑衣、鞋子),第三天才是大殓(即将死者放入棺木),而且每一个步骤施行过程中都要有丧属在一旁陪哭。朱熹在设计了如此多的步骤之后,紧接着对每一步骤作了详尽的说明,如此繁苛的要求为晚清民国年间的殡葬改革提供了无限空间。

  元朝建立后,虽说比较注意吸收汉文化,但由于是少数民族,丧俗与汉族的有较大差异,时间也不算长,因此在丧俗方面,基本没有显现出融合的潮流。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