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风俗殡葬风俗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管理员2020-03-05【殡葬风俗】人已围观
紫云祭祀“砍马”习俗
一
生、老、死、葬,是每一个人必经的阶段。“葬”,是一个人最后的终结,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丧葬活动便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丧葬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形式也固定下来,便形成为一种社会习俗。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天生活在贵州地区的民族,有的是土著民族,有的是历史上从外地陆续迁徙而来。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丧葬仪式外,其余民族的丧葬习俗大体相似,他们虽然分别使用岩葬和土葬,却多少程度地保留了人类早期丧葬习俗的内容。
早期的丧葬活动由人们对生、死认识的灵魂观念以及祖先崇拜所决定,后期则受到宗教的影响。在丧葬活动过程中的对尸体的处理,祭祀,悼念仪式,埋葬死者使用的棺木,墓葬的型式和生者需要遵守的禁忌等,是丧葬习俗中的主要内容。丧葬习俗反映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贵州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主要特点是表现了人类原始的祖先崇拜:认为人的死亡,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灵魂要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人们为死者举行的丧葬活动,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把死者送到祖先那里,并为死者安排好死后的生活。他们在丧葬活动中,都严格遵守一个相同的规则:把一个人的死亡按死亡原因划分为“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只有“正常死亡”者,才能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非正常死亡”者带有血腥和污秽,不能同祖宗生活在一起,也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难。所以,“非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与“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不同。
贵州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墓地”,反映了人死以后,要同祖先生活在一起的原始祖先崇拜的观念。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公共墓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人死以后,必须埋入本家族的“公共墓地”,其他家族的人,不能埋入;已出嫁的姑娘,是婆家的人,也不能埋入。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虽然大体相似,但是,丧葬活动的内容:从人死亡以后,到埋葬入土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是根据自己民族的社会状况决定,因此,表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所以,各个民族丧葬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完全相同;丧葬活动内容顺序的先后,也不相同;在苗族内部,不同服饰之间的丧葬活动,也有差异。因此,读者在这里所见到的是一幅幅反映贵州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丧葬文化特点的画面。
贵州少数民族墓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土葬,有岩葬;土葬又有棺木土葬墓、石板墓、石室墓、瓮棺葬、岩洞葬以及早期曾经使用的悬棺葬等。不同形式的墓葬,丧葬活动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民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丧葬活动中,增添了新的内容,羼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因素,使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表现得很复杂。不过,后来新增加的因素,在丧葬习俗中,比重不大,不能影响或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原有的丧葬习俗的性质。
综合各民族的情况,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可以大体归纳如下:
1、“正常死亡”者的丧葬习俗
⑴、送终:老人临终前,儿子必须守在床前,给老人送终。
⑵、鸣枪报丧:人死以后,丧家即在屋前放铁炮,通知寨中;并派专 人,通知远道的亲戚。
⑶、擦澡:由儿媳或女儿去河中或水井中取水为死者擦澡。死者为男 性,由儿子擦澡,并剃去头发;女性则梳头。布依族、水族等有死者坐在铜鼓上擦澡的习俗。洗澡后给死者换穿新衣。各民族死者的穿戴不同,但贵定等地如要为死者砍牛,死者必穿黄绸衣。
⑷、停丧:死者穿上新衣后,将尸体移放于“灵床”(两根板凳上放一块门板)上,“灵床”横放于堂屋,头左脚右。苗族要给死者拴五色腰带。苗族和侗族还保留了“打牙含银”的习俗,50岁或60岁以上的死者生前未落牙者,要打掉一颗门牙,口中含一小块银子或一个小饭团。印江县土家族将死者尸体坐在堂屋椅子上,进行悼念活动,称“坐禅”。
⑸“灵堂”:多数都在堂屋里设灵堂,进行祭祀、开路等活动。有一部分苗族,则在村寨外设“灵堂”,丧葬活动的主要内容,如祭祀、棺木绕场、砍牛、陪死者共餐等悼念活动,都以“灵堂”为中心进行。村寨外设的“灵堂”多为一简易的竹棚,或用木条、草绳在地面围成圆圈,中央停放棺木,四面留出缺口,为门。麻山地区苗族的“灵堂”,西面为打牛场,场中栽一木桩,用作拴牛;东面挖大土灶两个,用作煮食;南面栽木竿一根,挂皮鼓、芦笙;北面放置各色纸扎物。
⑹、“开路”:“开路”是贵州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活动。“开路”的内容是把死去的老祖宗接回来,进行祭献,把死者交给老祖宗,然后又把他们送回去,让死者同祖先一道生活。仡佬族等称为“指路”。
“开路”由“鬼师”主持,通过念《指路经》等,追溯本民族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介绍本民族的列祖列宗。“鬼师”还必须唱出全部祖宗的名字(有的长达四五小时以上)和接送祖宗时的路线,沿途的地名,所以,称为“开路”。镇宁的布依族在“开路”时,要进行一种独特的“偷猪”活动。彝族在“开路”时,毕摩先念《头雀经》,这是一部本民族的百科全书;然后念《指路经》,指明从丧家到老家的路线后,要为死者洗脚,并用高粱杆扎十字架,作为死者去阴间的路费。
⑺、“砍牛”:“砍牛”是贵州少数民族丧葬和祭祀仪式中的一个重要 活动,其內容是对死者生活的安排。贵州的少数民族,多是从事山地农业,牛在农业生产中是重要的劳动力;有了牛,搞好了生产,死者的生活安定,子孙们才能安心。
14岁以上的男人死了,就可以砍牛,成年人死后,必须砍牛;有的老年人生前,儿子就专门喂了牛,为老人死后的“砍牛”作了准备。如果经济有困难,老人死时无力“砍牛”,在一二十年以后,经济情况好转,也要补行砍牛。
“砍牛”在“开路”仪式,接回老人以后进行。“砍牛”前,要举行交牛给死者的仪式。如果补行“砍牛”,半夜时要先到死者的坟墓前,举行“接魂”仪式,先把死者灵魂接回来,然后按照丧葬活动中的正常程序,进行砍牛。
有一部分苗族,死者为男性,砍牛以后还要砍马。女性死了,只能砍马。
(8)、入殓:各民族入殓的情况基本相似,尸体均为仰身直肢,多数不放置随葬品。苗族、侗族等均有墓地合棺的习俗,在墓地入殓。侗族人死以后,把尸体抬到鼓楼入殓,年满60岁的死者,棺木停放在鼓楼。
(9)、“停丧待葬”:“停丧待葬”是把死者用棺木装殓后,停放于山坡上,到一定的时间后,再埋葬入土。停丧待葬主要存在于黔东南地区。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都有停丧待葬的习俗。
“停丧待葬”由古代的“二次葬”习俗演变而来。侗族停丧待葬时,死者的家属全部迥避,也不在家中吃饭,丧葬活动由娘舅或亲戚主持操办。水族称“停丧待葬”后的埋葬为“开控”。
贵州少数民族今天仍然保留“停丧待葬”的原因是:①死者死亡的时间与死者的生辰八字不合,需要停丧,等待符合生辰八字的时间,再行埋葬入土。②、“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立即埋葬。
“停丧待葬”后埋葬入土,有四种情况:①、“正常死亡”者,到埋葬时间,举行祭奠仪式后,入土埋葬;②、挖好墓坑后在墓坑两头放两根竹篾,然后埋葬,到了吉日,祭祀后抽出竹篾;③、惠水县摆金部分布依族行瓮棺葬,到时间后,用陶瓮收殓骨骸埋葬;④、“非正常死亡”者,需火化尸体后,埋葬骨灰。
(10)、出殡:由于部分民族还保留了墓地合棺的习俗,出殡便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把木棺的材料和尸体,分别运到墓地,在墓地拼合棺木;用竹竿或木棍绑成担架,上铺杉树皮,运尸体至墓地,在墓地装殓入棺,即行 埋葬,不再举行仪式。第二种情况是在家中装殓入棺,运送木棺至墓地。有的民族在送葬时,一人张弓搭箭,不停射出。到达墓地,要进行“清棺”,打开棺盖,检查棺内是否有金属或其它异物,然后埋葬。
(11)、墓地:贵州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他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要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所以,要埋葬在一起。“公共墓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合用一个墓地,埋葬本家族的成员。本家族的人死了,必须埋入本家族的“公共墓地”;死在外地的人,也必须迁回埋葬在家族的“公共墓地”中。已出嫁的女儿,只能埋在丈夫家的“公共墓地”。其他家族或民族的人死了,不能埋入。实行土葬的民族,如水族,是仿照生前居住的“干栏式” 房屋修建地面墓室;实行岩洞葬的民族,如苗族、瑶族,则以岩洞为家族的“公共墓地”,每个家族有自己固定的岩洞,几个家族合用一个岩洞时,岩洞中放置的棺木,按家族堆放,严格区分,绝不混淆。
“公共墓地”一般都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由于受到“风水”、迁徙等因素的影响,“公共墓地”中主要是从前的墓葬,现在的墓葬,多数不受“公共墓地”的限制。
(12)、贵州少数民族丧葬活动中的祭祀仪式、舞蹈等,都保留了若干传统的民族文化;墓葬的型式及其上的附加装饰和雕刻造型,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使墓葬成为本民族社会生活的缩影。
1.铜鼓 铜鼓在贵州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①、坐铜鼓擦澡更衣。布依族、水族等民族老人死以后,要坐在铜鼓上擦澡、更衣;
②、祭桌。水族用铜鼓作祭桌,摆放祭品祭祀死者;
③、敲击铜鼓。敲击铜鼓是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民族在丧葬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荔波白裤瑶,亲友都要带上铜鼓去参加,几十面铜鼓,在丧葬活动中,一齐敲击。
④、装饰。铜鼓鼓面纹饰,是水族墓葬上的重要雕刻。
2.仪式活动 如苗族的“跑城跳足”、棺木绕场;布依族的祭井、“接龙”;彝族的“上天梯”;水族的“敞棺”。布依族、侗族、水族的“停棺待葬”、丧葬活动中戒晕吃素、只能吃鱼;苗族、侗族对死者的打牙含银;彝族在丧葬活动中,由毕摩念《头雀经》、祭灵筒,等等。
3.舞蹈 如苗族的芦笙舞、跳月、“跑城跳脚”;布依族的回旋舞;彝族的铃铛舞;白裤瑶的猴鼓舞、青瑶的打猎舞,等等。
4.雕刻造型 双鱼纹牛角造型和木刻牛角,是水族和瑶族墓葬上的重要装饰;水族石板墓上的雕刻和墓葬后的粗犷人形石雕等。
(13)、棺木和墓葬的形制
1.葬具 贵州少数民族,基本上保留了我国早期丧葬活动中使用过的全部葬具。
(1)、草质葬具:用树叶或藤蔓作葬具。在侗族的“婴儿挂葬”中,仍保留了残迹。(2)、木质葬具:木质葬具是我国各民族普遍使用的葬具。在今天贵州的部分少数民族,如苗族、瑶族的“岩洞葬”、布依族“瓮棺葬”的“寄葬”,还在继续使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框架式木棺(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墓葬中使用的“吊头木棺”)。松桃云落屯仙人岭的悬棺葬中,使用了船形独木棺,岑巩白岩的悬棺葬中,使用了仿房屋形制的木棺。 (3)、陶质葬具:使用陶质葬具的墓葬,称为“瓮棺葬”。贵州布依族“瓮棺葬”使用的是专门烧制的陶瓮。 (4)、石质葬具:使用石材作葬具的墓葬,称为“石棺葬”。贵州有部分苗族保留了“石棺葬”的习俗。
2.墓葬的类型 贵州少数民族墓葬的类型繁多,保留了我国早期的墓葬类型。有树葬、土葬、岩葬三大类型。
(1)、树葬:原始的习俗。
(2)、土葬:人类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墓葬。贵州少数民族的土葬墓有七种类型。
Ⅰ、土坑墓 在地下挖一竖穴长方形土坑,中置棺木,尸体仰身直肢,地面垒封土堆,或用石条砌成圆形围墙,中填泥土的墓葬。
Ⅱ、石板墓 在地面上用打凿平整的石板仿生前居住房屋修建墓室的墓葬。
Ⅲ、石棺葬 在地面挖一竖穴土坑,用薄石板为墓室四壁,上盖石板,尸体直接放入,不用棺木的墓葬。
Ⅳ、石室墓 用石料修建地下或地面墓室的墓葬。
Ⅴ、瓮棺葬 用陶质葬具装殓骨骸的墓葬。
Ⅵ、洞室墓 在地面挖一竖穴,在坚穴一侧挖一横穴作为墓室的墓葬。洞室墓是回族使用的墓葬。洞室墓的尸体用白布包裹,不使用木棺。
Ⅶ、火葬墓 人死以后,将尸体火化,埋葬骨灰的墓葬。贵州彝族古代使用火葬墓,又称为“向天坟”。(应与其他民族“非正常死亡”者火化尸体后的墓葬相区别)
(3)、岩葬:利用天然的岩壁、岩洞放置棺木的墓葬。贵州少数民族的岩葬墓有三种类型。
Ⅰ、悬棺葬 在陡峭的江河悬崖绝壁上放置棺木的墓葬。贵州悬棺葬使用的都是整木制成的独木棺,有船棺、仿房屋形制和倒棱台体三种形制,均为“二次葬。其时代从晋代延续到明代。
Ⅱ、岩洞葬 选择天然的、或经人工加工的岩洞或岩厦放置棺木的墓葬(有部分为“二次葬)。岩洞葬为苗族和瑶族使用。苗族已改行土葬。荔波县瑶麓瑶族现在仍然使用岩洞葬。
Ⅲ、岩墓 用人工在岩壁上凿成的石窟作为墓室,放置棺木后封闭墓门的墓葬。
2、“非正常死亡”者的丧葬习俗
因为人们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带有血腥和污秽,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难,也不能同祖宗生活在一起。所以,“非正常死亡”的丧葬活动,与“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不同。
实行土葬的民族,对“正常死亡”者的尸体,都是棺木装殓;“非正常死亡”者的尸体,必须火化后,埋葬骨灰。水族的“非正常死亡”者,尸体火化以后,骨灰在“公共墓地”之外,单独埋葬,不能埋入“公共墓地”。彝族对“非正常死亡”者,在火化尸体之前,需请“毕摩”对“非正常死亡”者“招魂”、“抄八乱”、洁净死者尸体后,再行火化,有的则实行土葬。荔波县的瑶族,实行岩洞葬,“非正常死亡”者的棺木只能丢在岩洞外面,不能放置在岩洞中。水族称为“反面死”,停丧待葬后,火化埋葬骨灰。“非正常死亡”者的棺木,多数不能埋入“公共墓地”。
3、丧葬习俗中新增加的内容
贵州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的发展和灵魂观念的变化,死者不是回老家同祖先一道生活,而是要“上天堂”。请阴阳先生,用生辰八字推算埋葬时间。如布依族为死者“砍牛做斋”、立“番杆”,挂“天梯布”,超度亡灵到天堂;焚烧“地契”,为死者购买坟地。土家族为死者“开天门”、“吊天梯”,使死者灵魂升天,等等。
二
【图版一】 土葬墓的习俗
贵州少数民族的土葬墓都是使用木棺,仰身直肢,棺中基本上不放置随葬品,地面垒封土。土葬墓是贵州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的墓葬,但有的民族还保留了古代丧葬习俗的残留。各个民族的丧葬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在一个民族内部,如苗族也因穿著不同款式的服装;死后丧葬活动的内容,也存在差异。
⑴、“正常死亡”者的丧葬习俗
穿著式服装的苗族,还保留了“墓地合棺”习俗(提尸送葬)的残留。雷山县郎德村梁开军母亲死后,其丧葬活动,有以下一些内容:
1、沐身 死后在山沟中打水为死者擦身
2、报丧 放铁炮或派人将死讯分别通知亲友
3、停尸 将死者尸体停放在堂屋左壁
4、灵堂 在堂屋设灵堂
5、哀乐 吹奏长号和唢呐哀悼死者
6、悼念 亲友到家哀悼死者
7、出殡 棺木和尸体分别送到墓地
8、入殓 在墓地入殓盖棺
9、埋葬 在墓地祭祀后垒土筑坟
10、丧宴 埋葬当天晚上,丧家设宴招待亲友,唱“哀歌”
【图版二】 都匀市坝固镇穿著式服装的苗族,有“跳堂”的习俗。
1、 送终 老人死亡时,要在堂屋内坐着,双脚踏在谷斗上,不能在床上亡故。在堂屋用竹架搭木板停放尸体,称“睡梦床”。
2、报丧 死者“睡梦床”后,放铁炮向外报丧。
3、擦澡。
4、入殓 随葬品有银器和陶器,女儿送垫尸布。
5、灵堂 棺木顺梁停放,前面用方桌放祭品。
6、“开路” 巫师主持,念“开路词”。
7、“跳堂” 吊丧的亲友都带芦笙队和唢呐队,在灵堂边吹边跳,天明才结束。
8、“分花树”“跳堂”结束,巫师主持“分花树”,手抱一只大公鸡,将一根“分花树”(竹枝)插在棺柩中,,念分花树词,叫死者不要带走家人。
9、出殡 棺木抬出,放在路边,家人扫垃圾出门,意为“赶鬼”。
10、安葬 巫师念“安葬词”后,孝子盖土后,众人垒坟。
【图版三】 紫云县四大寨穿著 式服装的苗族,有“砍马”的习俗。
亲朋好友得到通知后,自备酒菜,带唢呐队到丧家吊孝,到丧家后,交老魔公代祭。晚上到丧家指定地点住宿,伙食自理。丧期主客一律忌晕。孝子披麻,不戴孝帕。灵柩上放一把青麻,吊孝者自己取来拴在腰上。
老魔公念“开路词”,为死者开路,并对死者一生进行评价。
砍马,是丧葬活动中最隆重的仪式。砍马场选一较宽的平坝,场中竖一砍马柱,柱高约3米,套一活动竹圈,马绳拴在竹圈上,使马能围着砍马柱奔跑。祭葬的马必须健壮无残疾。由女婿家组成“砍马队”来执行砍马任务。砍马前,家属和亲友,要举行绕场仪式。
砍马时,由老魔公带队,家人、亲友和唢呐队扛着祭幛,放着鞭炮,吹奏着哀乐,向砍马场缓缓进发。到砍马场后,举行祭马仪式。死者女性嫡亲首先从马身上扯下一些马鬃,挂在自家牲畜圈里,老魔公念咒语,向马敬酒、喂食,将酒滴在马头上。祭毕,全体绕场,一边走,一边放鸟枪、鞭炮,唢呐奏哀乐,同时哭声大作。绕场结束,进行砍马。砍马客手持马刀入场,先向东、南、西、北四方拜天地,然后猛砍马颈,马受伤后围柱奔跑,砍马客追着继续砍,把马砍倒地为止。
砍马结束,亲友纷纷离去,由亲属和老魔公发丧安埋死者。
【图版四】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
贵州的布依族普遍实行棺木土葬,但受汉族影响较大,在丧葬活动中,死者入殓以后,要请道士做法事、办道场,须经过立幡、点主、破狱、开路、绕棺、度亡等繁琐程序,才入土埋葬。 但惠水县摆金有一部分布依族保留了“瓮棺葬”的习俗。瓮棺葬的整个丧葬活动:停丧时间的长短、埋葬时间的确定、对死者的祭祀、焚烧“疏”、“买地卷”、装殓骨骸、入土埋葬等,全部由阴阳先生主持。
瓮棺葬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惠水县摆金布依族“正常死亡”者行瓮棺葬。人死以后,用“散板”装殓。“散板”是一种框架式的木棺,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使用。
人死以后,坐在堂屋中间的铜鼓上,剃头、擦澡,装殓入棺。棺中不放置随葬品。盖上棺盖后,用“井”形木框固定棺底和棺盖。祭祀时,要敲击打击乐器。如果要砍牛,就要敲击铜鼓。如当天不能抬上坡去停放(称为“寄葬”),就由阴阳先生看日子。抬棺材上坡“寄葬”,要先由阴阳先生发丧,再抬棺材出门。“寄葬”时间的长短,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死亡的时间和儿子的生辰八字,推算决定。“寄葬”期满,用火把骨骸烤干,按照脚、腿、手、躯干和头的次序,把骨骸装入陶瓮(称为“经坛”)。埋葬后,阴阳先生在墓地周围要请神、烧疏、烧“买地券”等。
“非正常死亡”者需将尸体火化后,收殓骨灰土葬。
【图版五】 石棺葬的习俗
石棺葬是指埋葬尸体时,先在地面挖一长方形竖穴土坑,用薄石板贴壁竖立,形成长方形石棺,尸体不用棺木装殓,直接放入墓室,其上盖薄石板,地面有封土的墓葬。
石棺葬也是我国早期的墓葬形式之一,最早发现于甘肃景泰张家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贵州惠水县等地的部分苗族至今仍在实行石棺葬。
人死以后,在堂屋中顺梁横放,擦澡换衣后就请鬼师来“开路”,唱“开路”歌,一直把死者送到老祖宗那里。埋葬的日期和时辰,惠水县斗底乡的白苗是请布依族的阴阳先生来,依照“万年历”和通书来推算决定。
敲牛的时间在送葬的当天早上,地点在死者家门口。先由鬼师念鬼,同时围着牛吹芦笙。父亲死,由叔敲牛,母亲死,由舅敲牛。
孝子选择墓地,阴阳先生确定墓向。埋葬的当天早上才修建墓葬。一边挖,一边沿墓壁嵌入石板,清平墓底后,放入竹席,竹席上放置尸体,墓室内不放置其它随葬品。盖上石板后即垒封土。回家吃饭后,要进行“滚簸箕”活动。
“滚簸箕” 用两根竹竿,扎成“十”字形,外罩一件死者的衣服,成为一个人形,用衣服的两只袖子,端一个簸箕,立在堂屋中央,吹芦笙、跳舞,鬼师念鬼。念完鬼后,一个人拿着竹竿扎的人形,走在前面,另一人跟在后面,在地上滚着簸箕走,走到村寨外面的三岔路口,把簸箕砍烂,衣服拿回家来,就结束了整个丧葬活动。
【图版六】 石板墓的习俗
⑴、“正常死亡”者的丧葬习俗
水族的墓葬有石板墓和乱石墓两种类型,但其丧葬习俗是相同的。
石板墓是用打制平整的石板仿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修建地面墓室的墓葬。乱石墓是用乱石和泥土在地面堆砌长方形墓堆的墓葬。石板墓有仿“干栏式”石板墓、仿汉式长方形石板墓、长方形石室墓、长方形石围墓、圆形石围墓等不同行形制。
水族有停丧待葬的习俗。停丧待葬又称为“停丧待葬”或“假葬”,死者装殓入棺供祭以后,即将棺木抬到停棺处停放。棺木停好后,撒少许泥土于棺盖上,再搭一个简陋的草棚,或用木皮盖在棺木上。停棺待葬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死者出生的年、月、日时和死亡的年、月、日、时,由水书先生推算决定。水族把人的出生至死亡这一段时间,分为若干“炯”,每一个人都有若干“炯”,合“炯”才能安葬。
水族为死者举行葬礼,称为“开控”。“开控”有小控、中控、大控和特控,由丧家经济条件决定。“开控”时,在堂屋设死者的灵堂,亲友送的礼物,都摆在灵堂中。主要的丧葬活动──开、闭铜鼓、祭祀等活动也在灵堂进行。参加“开控”的芦笙队、芒筒队用“甘董”──一根用白鸡毛裹扎而成的4米长的木竿为标志。开、闭铜鼓都由水书先生主持。开铜鼓的仪式是在祭桌上倒扣九个小碗,旁边摆酒、糯米饭、鱼等祭品。水书先生念祭词,每念完一段,铜鼓、木鼓、芦笙、芒筒等齐奏,水书先生将倒扣的碗翻一只过来,在里面斟上酒,如此反复进行,鼓乐齐奏,依次递增,从一次增加到九次,祭桌上的小碗全部翻过来,才结束开铜鼓的仪式。死者安葬的头天晚上,要进行闭铜鼓的仪式,其内容和形式与开铜鼓相同,只是开始时是在小碗内斟满酒,放在祭桌上,水书先生念完祭词后,把小碗中的酒祭奠后,把小碗倒扣在桌上,每念完一段,鼓乐齐奏,从九次开始,依次递减,从九次减为一次,九个小碗全部倒扣在祭桌上,才结束了闭铜鼓的仪式。第二天给死者杀牲献祭,以马为贵,用铁锤敲死;女性则杀猪。宰杀之物,只能招待亲友或作回礼,丧家不能食用。在丧葬活动时期,戒晕吃素,可以吃鱼。在丧葬活动中,还有“封口嘴”和“熬蜡”的习俗。
安葬的前一天下午,由水书先生带领,丧家和客人拿着花纸伞、纸旗、跑马灯等,在田间巡游,并燃放烟花、鸣铁炮。巡游结束,在田坝中跳芦笙舞。
安葬的当天清晨,举行闭铜鼓的仪式后,即进行安葬。
⑵、“非正常死亡”者的丧葬习俗
“非正常死亡”者又称为“反面死”,尸体不许运回家,不梳洗净身,就地给死者穿上白色衣服,以木匣装尸后抬到山坡,仍需“停丧待葬”择吉日火化,埋葬骨灰。但不准埋入“公共墓地”。埋葬之后,需在墓前举行驱鬼仪式,参与抬尸的人坐在一起,面朝西方,鬼师念鬼时杀鸡一只,将鸡血滴于抬尸者一周,掷鸡于地,若鸡头朝众人,为凶兆,需杀狗一只,重新驱鬼。
【图版七】 岩洞葬的习俗
岩洞葬是贵州苗族、侗族、仡佬族、瑶族等民族利用喀斯特山区的天然溶洞,堆放棺木的习俗。由于不封闭洞门,所以称为“岩洞葬”。没有溶洞的地方,用人工凿成岩厦或岩洞。岩洞葬具有以家族为单位的“公共墓地”的性质,如果几个家族合用一个岩洞,则分别堆放,绝不混淆。现在尚有部分苗族和荔波县瑶麓的瑶族,直到今天,仍然使用岩洞葬。
荔波县瑶麓瑶族岩洞葬的习俗 瑶族十岁以上的人死亡如属“正常死亡”,则实行岩洞葬,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山洞中,“非正常死亡”者的棺木,只能丢在山洞外面,不能抬入洞内放置。
瑶族使用的木棺,为长方体,棺盖和棺底是活动的,用两个“井”字形木框,套在木棺两端来固定棺盖和棺底。人死以后才做棺木。
瑶族的装殓简朴,尸体仰身直肢,只在头下放置一个装满米饭的背包,棺盖上捆一顶斗笠和一把烟叶,供死者在去祖先的路上食用。在死者的腋下,要夹一根圆木棍,以免死者回家吵闹。棺内不放置其它随葬品。装殓完毕,用瑶语对死者说:“放心的去吧!你家里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不要回家来吵闹,也不要留恋家里了!”入殓后,在木棺上放祭品,子女对着木棺腰部磕头致哀。
装殓完毕,当晚送葬。有一人专门带路,手提竹水筒,走在最前面。
亲戚送的酒、糯米饭等,全部挑着,走在棺木后面。棺木和送葬的队伍,都是在荆棘丛中穿行。砍出路来,是不吉利的,预示还要抬着棺木从这里走。
死者是老人,家庭经济富裕,在送葬之前,要进行“砍牛”。“砍牛”
仪式是瑶族丧葬习俗中最隆重的葬礼。女婿家的砍牛队伍抬着礼物到了寨子门口,丧家的房族兄弟要举行特殊的欢迎仪式──双方用“凉粉果”对砸,直到女婿把礼物送到指定的地点。
砍牛在丧家门外院坝举行。砍牛前,二个姑娘用花裙裹成一个小娃, 用绣花带捆在砍牛帮手的背上,然后去砍牛场地砍牛。
举行砍牛的丧葬活动,晚上,男人要敲击铜鼓和跳打猎舞。跳打猎舞时,手中拿一根五、六尺长的木棒,伴随着铜鼓声有节奏地敲打,表现打猎和舂碓的动作。举行砍牛活动后,棺木上要放置用木枋作成的六个“牛角”和一尾“鱼”,以作标志。
送葬活动一般都在晚上,打着火把进行。送葬行列到了洞口,把挑来的亲戚送的糯米饭、肉和酒等,在地面摆开,进行祭奠。砍牛仪式中的各种旗子,全部在这里撕毁。棺木直接抬进洞内,堆放在一起。如果死者是调皮的青年,或不是死在家里的人,棺木放下后,都要翻一面,使尸体俯卧,避免死者跑回家里来吵闹,还要用瑶语对着棺木讲:你就睡在这里,不要错跑到别人家里去。
放好棺木后,送葬的人,全部集中在洞外祭奠的地方,把祭奠的糯 米饭、肉和酒等,按实有人数(包括小孩在内),平均分配,每人一份,当场吃,丧家不带回家去。吃完东西后,就结束了送葬过程。
砍牛的丧葬活动,在送葬以后的第三天和第七天,要去洞中祭奠。
祭奠的人,打着伞,挑着糯米饭、肉和酒去。在岩洞葬过程中,除装殓尸体有妇女参加外,其余活动,都是男人参加,但如举行砍牛活动,要选择三个、五个或七个年轻姑娘参加,她们也要参加送葬以后的洞中祭奠活动。如不砍牛,就不进洞祭奠,只是第三天在家中祭奠一次。
【图版八】 回族的丧葬习俗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的教义,其特点是速葬,尸体停放不超过三天;薄葬,不用棺木,不论贫富,均以三丈白布缝制“卡番”,裹尸埋葬。运送尸体的经匣,停放在清真寺,公共使用。丧葬活动有“作讨白”、传香、念阿语、念祈祷词、念转罚金、念站拜、念开经、沐浴、装殓、殡礼、埋葬等。
⑴、“作讨白” 病危时请阿訇念《古兰经》,以示忏悔。
⑵、传香 人死以后,沐浴以前,需进行传香。传香有“七人九柱香”或“九人七柱香”。“传香”,可使死者得穆罕默德保佑。
⑶、沐浴 沐浴尸体一般在清真寺进行。尸体需洗三次。
⑷、装殓 男性缠头,女性盖头,尸体用新白布包裹三层,最外一层用一大块白布包尸体,用五尺的白布做腰带,称为“卡番”。尸体放入经匣中,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
⑸、殡礼 又称“者那则”。阿訇念《古兰经》,替死者祈祷,请真主恕罪,其余的人默诵,称为“色仰姆”。殡礼完毕,即抬经匣到墓地,进行埋葬。
(6)、埋葬 回族实行土葬,先在地面挖一竖穴,在竖穴的北壁下部挖一横穴,作为墓室,把尸体从经匣提出,一人操作,把尸体放入横穴(称为“暗洞”),仰身直肢,脸向西方,不放置随葬品。填土后,地面垒封土堆,或用石板砌成长方形墓葬,阿訇在地上念《古兰经》,就结束了葬礼。经匣送回清真寺,以备下次再用。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上一篇:世界上有哪些重口味的丧葬习俗?
下一篇:甘肃丧葬习俗!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探视先人就像去美术馆一样 日本都会区“室内墓”正流行
在东京搭地铁,时常可以看到车厢或车站内张贴了室内墓(纳骨塔)的贩售广告。隐身市区巷弄内的室内墓,是日本社会独特的风景之一。 “火化后骨灰进塔安葬”是台湾当前大多数人的身后选择,但是在日本,骨灰塔葬却 -
永川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文明治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城区文明治丧秩序,扎实推进城区文明治丧工作,2018年4月28日,永川区人大主任王志飞、副主任王建华、政协副主席魏智、马玉平带领部分区人大代表、政 -
放飞祭扫
将自己亲人的名字、照片等贴在气球或风筝上,由气球或风筝带上天空,气球或风筝上也可以写上抒发自己情感的语言。 -
重庆江南殡仪馆“三生三宜”品质城市建设工作初具成效
近日,为认真落实重庆市委,南岸区委及南岸区民政局部署,在全馆营造建设“三生三宜”(“三生”是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三宜”是环境,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环境)品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