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风俗殡葬风俗
安徽池州石台县传统风俗
管理员2020-04-12【殡葬风俗】人已围观
石台民俗
饮食 大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逢年过节,夹吃面条、汤园、糯米粑、饺子等。菜肴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晒干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炉砂罐吃炖菜,俗称“吃炉子锅”。居民习惯喝绿茶。
居住 民间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十分考究宅基方位。旧时,凡建房均先请地理先生架罗盘定门向,若为地形所限,门向不吉,则将大门一侧内移直至对上“吉”向。这种风俗,在乡村中仍有时兴,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间视为大事,须择吉日良辰,亲友要送礼祝贺,屋主要大宴宾客。
婚嫁 旧时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早婚多,故有“十三爹、十四娘”。
联姻礼俗烦琐,名目众多。民国前,嫁娶先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之后,婚序逐渐改为“议婚”、“定婚”、“迎娶”。
议婚,初由男方托媒人至女家求取“八字”,交算命先生推算,若“八字”不相克,即向女家正式提亲和定婚,定婚时,双方办酒席,宴请亲友及媒人。迎娶之前,男方置备衣服、首饰、礼金、择吉日送至女家。定亲后,一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均需向女家送礼。
迎娶时,男方备花轿,鼓乐至女家迎亲。女家接轿后,即为新娘梳妆“开脸”,更衣戴花,有的胸前戴上“日月镜”。上轿前,新娘拜别祖家香火及父母、亲长,开始“哭嫁”,意为“哭发”。嗣之,用红绸布蒙住新娘头脸,背上花轿,声乐前导,媒妁先往,花轿之后,紧随嫁妆。
晚间女家设酒席宴客,称“送嫁酒”。男家张灯结彩,喜气盈门,新娘新郎需举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再拜父母,后夫妻相拜。礼毕,即用数条布袋铺地,供新娘新郎垫脚,步入洞房,并将身后的布袋向前传递,取其谐音“传代”。开宴款待亲友,撒发喜糖。宴毕,亲友“闹新房”。婚后三天,新婚备礼偕女回家,称“三朝回门”。
丧葬 旧时丧礼繁琐。生前均备好棺木,称“寿材”,富者棺厚而大,曰“金箱”、“十二园”之类;贫者棺薄而小,一般是“五底”(底部用五根细木拼制)而已。
1、寿终与入殓
老人病危,儿孙须临床守候,称“送老”。咽气时,焚化香纸及纸轿、纸马,殁后,移于门板,放上盖脸纸。嗣后,向亲友报丧,亲友携物前来吊唁,子孙跪地哭。收殓时,先洗濯死者全身,后穿上红衣、红裤(亦有用丝棉课裹扎),再穿上黑色或蓝色衣裤,有“五领(衣)三腰(裤)”,“七领五腰”、“九领十三腰”之分,穷苦人家多为穿生前衣服(剪去钮扣)。
收殓后,亲属即向遗体告别。棺内以陈石灰垫底,用石灰包作枕。死者身盖锦被,盖棺后,棺前摆上所谓“倒头饭”(饭上放鸡蛋两个,插筷一双,香三柱)。家境宽裕者均请道士做“法事”,以超度亡灵。
2、出殡与安葬
首行殡祭,诵读祭文,诉述死者身世业绩。出殡时,棺盖红布,上缚红毛公鸡一只,长子披麻戴孝,手捧灵牌,送殡亲友头戴白帽随棺后缓行。途中亲属扶棺号哭,专人丢放“纸钱”,呜放鞭炮,敲击锣鼓。
客籍人多于厝柩三年后方可安葬,称之“葬坟”;土著居民多为此时土葬。停柩或入墓穴,事先均请地理先生选地定向,择时破土、掘穴、而后安棺筑厝柩、立碑。
3、守制与祭奠
昔有为死者做“七”之俗。自逝者去世之日起,第三天谓之“三朝”,第七天称“头七”,嗣后,每隔七天一次,七七为“终七”。家人逢“七”,上坟祭奠,其中“六七”只由已出嫁的女儿及女婿等代为上坟祭奠。“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弟须。死者去世满百天,做“百日”祭奠,另有守孝三年之习,死者去世满三年,方可操嫁娶喜事,若在死者出殡时即办婚事,则不忌,否则被认为不孝。孝期内,每逢春节只准用蓝、绿、黄色纸写春联。
上述习俗,均为享天年得善终者,对于短命轻生非正常死亡者,则草率安葬。旧时媳妇被虐待致死的,娘家则来人大闹丧事,俗称作“姑娘会”。
送礼
民间注重礼尚往来,清康熙《石埭县志》载,凡“冠、婚、丧、祭、互相周恤”,交往送礼名目繁杂。
贺婚礼 新友对男家送加联、喜幛、烟、酒、钱及糕点等;对女家送衣服、被面、枕头及梳妆用品等,称为“幼嫁”。
丧葬礼 亲友馈送香烟、食物、挽联等,儿女姻亲还要送米豆等。送香箔之类今少见,送烟、酒、被面、花圈等居多。
祝寿礼 老人过大生日(逢十),亲友一般送寿联、寿桃、寿面、滋补食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礼 生孩子未满月前,亲友馈赠老母鸡、鸡蛋、面条、糯米、干豆角、孩子衣帽等,称“月子礼”。产妇上半月吃婆家亲属食品,下半月吃娘家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礼之俗仍盛,产妇分时吃食品之习已废。
建房入宅礼 建新房,亲友赠红绸、烟、酒、糖果、糕点之类贺喜。住进新房时,贺联文曰“乔迁之喜”。亲友发米粉糕相赠,以示“祝发”。
礼节 本县素有“民淳气和”,热情好客之誉。旧时,宗族等级森严,礼节规矩甚多。岁时祝祭必由家族的年长者主持,其他重要活动,须循规蹈矩,长幼尊卑排列有序,称谓言语讲究分寸,座次分上下,出行分先后;见面互行拱手礼,来人先说稀客、“家里座”,随后沏茶敬烟,摆人花生、瓜子之类;送人送至大门外,道一声“慢慢走”、“有空再来玩”;春节期间,幼辈见长辈行跪拜礼,逢年过节,忌讳污言秽语。
认干父 干父称义父,俗称“干老子”、“亲爷”,义子称“螟蛉子”,俗称“干儿子”。旧时,干父认义子,义子认干父,有爱他人之子,收为义子的;亦有崇他人之誉,拜为义父的。确认过程中,有托人说合的,也有当面央求的,经双方同意后,即由“干父”给义子重新取名和做一套新衣。此后双方礼尚往来,但彼此关系往往因“一脚不到满堂空”而疏远,故谚云:“干亲要礼,小鸡要米”。
生孩与抓周 旧时,婴儿出生后,抹干周身用父母裤子包好,三天后小洗(称洗”三朝”),家人亲友食糖粥、糕饼,古称“饬饼会”。等七天和满月之日要大洗、送甜酒(满月送“红蛋”)给亲友报喜。孩子周岁,家人摆上笔、墨、书、砚、算盘等文具和玩具及小农具,由孩子乱抓,称“抓周”,若先抓笔或书,家长尤喜,以此预卜未来。
方言 本县居民多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壮、满等,使用的语言均属汉语方言。境内有四大方言的五种话,即:吴语宣州片的两种话及徽语、赣语各一种,另有江淮官话。分布情况大致是:
七里、贡溪、横渡、兰关的土著居民说石台话,属吴语宣州片石(台)陵(阳)小片,是宣州的特殊一支,跟贵池灌口、太平三丰、青阳陵阳、泾县厚岸的方言比较接近,但城关(七里一带)说赣语及江淮话的居民占多数。六都、七都、七井、河口的土著居民说广阳话、六都话,属吴语宣州片铜陵、经县小片。这种话跟泾县、贵池东部、铜陵等地话同属一类,是比较典型的宣州话。
占大、大演、珂田的土著居民说徽语,属徽语旌(德)占(大)片,跟祁门安凌、黟县美溪、旌德话同属一类。
矶滩、丁香、小河、莘田及七里城关居民说赣语怀(宁)岳(西)话,是赣语最靠北而具有许多江淮官话特点的一支,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东南角等地话接近。此处多数居民为赣语区移民。
上述方言中,宣州话与徽语为本县土著方言,赣语及江淮方言为移民方言。现移民方言的势力扩展,逐渐取代土著方言的地位。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上一篇:歌者的送别—目睹黑衣壮的独特葬礼
下一篇:甘肃丧葬古俗“领羊”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坚持绿色生态殡葬 倡导文明祭祀新风——杨艳梅同志到福果山生命纪念园调研殡葬管理工作
5月18日,重庆石桥铺殡仪馆党支部书记杨艳梅同志率九龙陵园、屏鼎山公墓、崇兴生命纪念园主要负责人到福果山生命纪念园调研殡葬管理工作。 杨艳梅一行在园 -
忠县政协考察永川区殡葬管理工作
6月7日,忠县政协副主席陈炎带领政协委员及民政局相关人员一行9人到永川区考察殡葬管理工作,永川区政协副主席魏智、区民政局副局长汪云鸿及相关人员陪同,实地参 -
加强法治工作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4月18日,市石桥铺殡仪馆举办了“殡葬政策法规基础知识”专题讲座,专家围绕殡葬法规基本知识、殡葬服务法律风险分析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该馆100名余干部职工聆听了讲座。 近年来,市石桥铺殡仪馆按照市 -
墓穴排位
在重庆墓园对下葬排列要有主次之分别:即东为上位,西为下位;东北为上位,西南为下位;北为上位,南为下位;西北为上位,东南为下位;(按后天八卦阳性位为上位记)。如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