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风俗殡葬风俗

河北文安丧葬习俗

管理员2020-04-18【殡葬风俗】人已围观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

  一、请忙事人

  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长辈的带领下,前去邀请。见面后要先磕头,然后讲明家中谁谁谁过世了,请去操办此事。有“孝子头,满街留”的习俗。无论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总管和邻里忙事人是有求必应的。就是“麦子熟掉头”,也顾丧事这头。“顾的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就是从这来的。

  丧俗中,非常讲究乡亲相顾,亦为优良传统。“丧无无主也”(《周礼》),请总管(总理)是首要。丧事活动是一项烦琐而又“庞大”的活动,在总管的统一支配和严格把关下,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总管一到,先安排派厨师;设账房;列戚单报信;准备棺木;订棚罩纸活;约音乐班等,还要做杠头;引送;盘子手;采买;缝孝衣和供柴水等等人员的分工。

  二、停灵

  停灵,也称小殓。主要是为各项准备工作和外出的家人及远方的亲戚,留出时间。过去,嫡亲必须在入殓前赶到灵床前,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现今,“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已淡化,重在对父母生前的赡养,以免受“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苦。

  1、穿寿衣

  为逝者穿寿衣前为其净身,已不多见。儿女必须为其净面洗脚。寿衣,一般为蓝、褐色,男袍女裙。衣服上,不得有纽扣。全部是用布带子扎系,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意思。传统的寿衣制式,是按明朝汉服饰演化而来的。清朝政府强制改变汉族服装,人们只好改变了原来的衣着。但“生变,死不变”的信念,一直传承至今。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也有移风易俗,给死者穿日常生活服装的,习惯上仍称寿衣。

  2、搭灵床

  是由儿女或忙事人在人生命垂危之际或倒头(确定真实死亡)后,在外屋(堂屋)正对门口,用两条木凳和单扇门板搭一灵床,用来做暂时停放。床上铺黄色布,蒙脸被用白布,称“铺金盖银”。夏天要放入有制冷功能的“水晶棺”内。

  3、上床

  上床时,由长子、长孙或家人抱头部,其他人帮手将逝者抬放在灵床上,称上床。要用手帕包上几枚硬币放在逝者手里。过去豪门巨富要将金银财宝放其手里,有“手不抓空”之说。死者脚抵后墙,谓“脚不登空”。上床时两不准:

  上床时不能哭。须将人放在床上确定真实死亡后,才许放声痛哭。这没有迷信的东西,从实际情况而言,尤其是对被病痛折磨而无法挽救的人,家人的哭声便是一种挽留,他(她)会在冥冥中留恋,出现还阳现象和久不咽气,这样对奄奄一息的人及家人都是一种更大的痛苦。因此,一但出现反复上床几日不咽气而无法救治的人,会找与他(她)关系密切的人劝他(她)放心去吧,称“愿慰”。也算是一种人道的劝慰和解脱。

  不能有四眼人(孕妇)在场。旧时,逝者上床和入殓时不能见“四眼人”,恐被逝者的灵魂附着胎儿。其实是怕忙中添乱。

  4、设祭台

  祭台是专门用来摆放祭品的桌子,上面摆放长明灯一盏,打狗棒五个,倒头火烧(面饼)九个,焚纸钱火盆一个,倒头祭品一桌。祭品在丧事操办中是有很多讲究和花样的,并是一项不小的浪费。主要分素祭和腥祭(荤祭)。最为常见的腥祭是猪头三生(即一只猪头.一只活公鸡和一条活鲤鱼),还有大八件,小八件,八八席和十二酒席等等。素祭更是花样繁多。由于地域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农产品不同,饮食习惯不同,食品制作不同祭品便有所不同。一些地方有蒸岁数包子(馒头)的。就是按逝者年龄一岁蒸一个,几个或十个馒头(与平常食用的一般),在灵前以塔状摆放。最近些年盛行摆九鸡转(九祭转)。即要买九样东西,每种九个(件)共计九九八十一个(件)。如:食用油九桶,香烟九条,酒九瓶(箱)等等......

  5、挂索钱纸

  索钱纸,就是把白纸折叠在一起,用捾子(专用模具)在上面捣出一个个纸钱儿,再按逝者年龄剪成(一岁一条)条状的幡状物(纸幌)。挂索钱纸,是有严格规定的。已婚但无子女的按岁数剪成一岁一长条。有子女的,要按岁数和见了几代后辈人剪成几段断而连(不能用糨糊粘连)的纸条,亦称“岁数钱”。纸条下端,剪成燕尾状并挂在门楣的右上方的,以示女性去世;剪成尖角状并挂在左上方的,以示男性去世。

  索钱,即要钱。挂索钱纸,源于贫困人家有人去世无力发殡,乡邻“管事”(帮忙的人)的以此告知乡邻“寒门不幸”,有求助和发动济困之意。挂索钱纸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杜甫《遣遇》诗中有云:“索钱多门户,丧礼纷嗷嗷。”就此诗句,可见端倪。

  6、报信

  报信,即报丧。旧时称“报讣”“赴告”。旧有“丧不报,孝不吊”之说,是忙事总管要做的第一件事。最先通知的是姑太太,姨太太,舅公各家。旧时以讣文信报,有其他需要他代为通知的要在其名下注明“代报”二字。报信人只能在门外招呼和告知“x月x日安灵(入殓),x月x日安葬(发殡.出殡)”。报过之后才可应邀进屋小息。话不能多,免得“言多语失”。现简化为由账房出一报信单,白纸黑字列出亲友姓名,住址和电话等,派专人送达或电话通知。

  出嫁女要到婆家给公婆等尊长叩头,称“讨孝”。主要是通知家人作祭品和安排陪同人员。

  7、烧“倒头纸”

  当索钱纸挂在事主门口,亲朋邻里便会纷纷前来烧“倒头纸”(即:未入殓前的首次吊唁),大都泫然泪下。当走出此门时,有的会随手撕下一条索钱纸,用来擦拭脸上泪痕。俗说:用索钱纸擦眼,会永远不得眼疾。有眼疾的亦会不医自愈。这不足信,但却是强调严肃和对悲悯之心的一种祝愿。

  8、报庙

  烧“倒头纸”后,每天晚辈排队由一“引送”持灯笼(后持马灯)去土地庙焚纸叩头,称为“报庙”。一般为早、中、晚三次,有的地方只每傍晚一次。现对此有保留,有摒弃。只是在文安已无“土地庙”了。

  三、入殓

  即成殓。旧称“大殓”,意为将尸体移入棺木。入殓时,禁忌孕妇近前,恐被逝者的灵魂附着胎儿;与事主生肖相克相冲的人不能在场,恐受到凶厄的冲犯;所有亲人不能哭,更不准把眼泪掉入棺内,否则被认为对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西天。其实,也是怕忙中添乱。

  1、入棺

  棺材清理干净后,先放好“挺尸板”摆上“七星钱”,放五色粮食五色线,挂好材里(布帐),再由忙事人们在室内灵堂门口扯起取一块苫布(或苇席),用于晴日遮光,雨天避雨。旧有“雨打灵,辈辈穷”的说法。然后,连同灵床上的褥子,由长子抱头、长媳抱脚、次子、女儿等抱腰抬起,慢慢移至大门外的棺材前,放好头枕脚枕后,放入尸体。现在大多到灵堂内成殓或先在“水晶棺”内寄放,出殡时在入棺。

  a、手不攥空

  死者的双手也不能空着,现在一般左放打狗棒两个,右放九连环一支,还要用手帕包上一些人民币放在逝者手中。说去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林、鬼门关拦路,一旦遇有危难,便可用手中物品帮助脱险。其只是为尽最后的孝意。

  c、放索钱纸

  就是将其倒头时挂在门口的索钱纸取下,不论还剩多少,要放在尸体靠近单隐钉一侧,意在夫妻二人在地下可以合抱摇钱树。因为,夫妻地下棺木是单隐钉一侧相贴。索钱纸,此时称为“摇钱树”。

  d、垫灰包

  灰包,是保留的小殓辞灵时焚余的纸灰,入殓装棺时,用纸包成七个灰包作垫身用,以稳固棺内逝者。然后放入其生前爱物及随葬品。

  e、放茶叶

  过去富有之家,要给死者口中放一颗珍珠,认为这样死尸不易腐烂。贫民百姓则放一小包茶叶。茶叶,取“查验”谐音,意在检查验收以上应该放入的东西。

  2、盖棺

  总管宣布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无不妥之处,便盖棺。盖棺,旧亦称掩棺。就是将大盖与棺帮严合,从木匠开出的三个隐钉槽,下入两条锯成马蹄状的木块,中间下一条梯形木块做楔子,然后用斧头砸下,使盖、帮吻合接固。

  3、孝子溜材

  在忙事人把隐钉分别放入三个钉槽后,由孝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用斧头在每个木楔上砸一下,然后嫡系孝子们依次按此来做。最后由忙事人砸实砸牢后,总管事说:哭吧。男孝子们才可以跪卧棺材前痛哭,女孝子们抚棺痛哭。将祭品摆放在供桌上,入殓仪式结束。

  四、陪灵吊孝

  1、陪灵(伴宿),孝子于尸(棺)侧,无枕寝卧,寸步不离,谓陪灵。包括两个阶段:

  a、小殓辞灵。逝者倒头后,孝子及嫡系亲属要日夜陪守在逝者两旁。乡邻或近亲属都应在此时前来吊孝,以告慰逝者与安慰逝者的家人,称辞灵。孝子们要给每位前来辞灵者叩头谢孝。此陪灵时间多为一至两天。除亲情难舍外,更主要的是给忙事人就此丧事工作留出妥善安排的时间。

  b、入殓安灵后,正孝子卧棺头,众孝子(过去包括未出五服的直系家人及亲属,现有简化,一般只有弟、弟媳、子孙、侄孙、子孙媳、侄孙媳、外甥、外甥媳、娘侄、娘侄媳、姑太太等)按辈份、长幼,男左女右分列两旁至灵堂口,例行辞灵时的一切礼节。禁忌很多:正孝子不出灵堂,非丧不谈;发不梳;面不洗等(有丑孝不笑的说法),还要食简从淡,并站立进餐,以示寝食难安。

  陪灵时,最应注意的是,防止四条腿的动物从停尸床或棺材下走过,有令逝者诈尸的传说。其实是对不孝子们的一种警示,告诫孝子们逝者尸骨未寒应尽孝始终。因此,守灵是必须的。

  出殡前一天夜里,全家及挚友守灵不睡,谓之“伴宿”,即守灵。夜间不能睡觉,感到困乏就在灵前烧些纸钱。

  2、吊孝

  安灵后,亲友先在账房领取孝服,可单独行礼,也可按辈份排列或长者前,幼者后结队集体行礼,称吊孝。吊孝,是对逝者做最后的告慰和惜别。孝子们要在灵旁跪叩陪祭,女儿、儿媳往往嚎哭且哭中有词,节奏分明,悲痛欲绝。

  亲友吊孝,一般按旧俗行跪礼哭后磕头,吊孝者是逝者晚辈的,须向逝者磕三个头后起立,再跪下磕一个头(共四个头),然后,再跪下朝向孝子们左右各磕一头,一示安慰之意。孝子们除跪卧陪哭外,还要伴随前来吊孝的亲友磕祭头。待吊孝者礼毕后,孝子们要上前再磕头谢孝,称“孝子谢”。

  过去,到官宦人家吊孝,讲究要在灵堂口,先正冠掸尘后才能步入灵堂凭吊。吊孝者与逝者平辈的,向逝者磕四个头后可起身站立,待孝子们爬到脚下磕头谢孝,要回敬大躬施抱拳礼,再退出灵堂。过去当岳父岳母去世后,姑爷前来吊孝要行三拜九叩之礼后,再还礼谢孝。丧事看热闹,这是一景,是最难为姑爷的。

  机关单位的友人可行鞠躬礼。

  五、送路

  送路这种祭奠形式,在过去官宦人家送路,是在安灵的当天晚饭后十二点以前,前导是旗锣伞扇或半朝銮驾还有死者官衔板,继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手提马灯引导前行,孝子由两名晚辈架着,手托纸制令牌,后边是本族直系亲属。外姓亲属顺序跟随,走到空旷地方,搭一个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将逝者令牌。官衔板和遗像供桌上,并摆祭席一座。孝子们男左女右两边排列跪陪行礼,茶房按亲戚远近依次宣唱,被叫到的亲戚要前来叩头,每叫到一家亲戚,吹鼓手吹打一通,最后和尚或道士诵经超度,完毕后,孝子叩头谢客,客散。仪式结束。

  而今仍然存在,只是形式较简单,时间上有所变化。一般是在入殓后的当天傍晚,由引送提点燃的马灯或打开手电筒前导,后面请人抬着两只“钱箱”,孝子端令牌,后边是本族直系亲属.外姓亲属顺序跟随,绕街行走,一路鞭炮不断,吹鼓手一路吹打,走到村西口,摆供桌将逝者令牌安放,孝子们男左女右两边排列,由提调按亲戚远近单子(路祭单.叫戚单)依次宣唱。在宣唱之前要代表事主向各门亲戚客套一番,以期谅解。然后仪式开始。

  六、出殡

  出殡时间有早、晚两种。早殡,就是在天不亮时抬棺下葬,叫“起五更抬”,忙事人及亲朋从坟上回来后压桌坐席。晚殡,一般在午饭后起灵。

  民国以前,有的地方大出殡讲究八大抬,即诰封亭(民国以后取消,成为七大抬)、铭旌、影亭、官轿、花亭、灯亭、灵亭(或家庙)、香炉。另有四张桌子,即香兽桌、朝服桌、古玩桌、鲜花桌,以及香谱、雪柳等各种执事一应俱全。这些均在赁货铺租赁。

  出殡时抬棺及各仪仗执事之人,是在杠房雇佣的。棺木上方撑有高杆伞盖,外罩绣有海牙云浪.戏珠龙腾.牡丹凤翔等图案的棺罩。杠夫有8人、16人、32人、64人之分别。64人者称“六十四杠”。场面宏大。

  现在已从简。但把起灵送葬依旧看作是丧俗中的大礼。起灵时,正孝子用菜刀将事先备好的瓦盆击碎,称“摔牢盆”。现今大多是将事先备好的瓦片摔碎,越碎越好。依然保留有“不怕玩命”和“过不下去了,不过了”,给不怀好意的人以震慑之意。杠头喊令:“出大殡了”,男孝子们每人各执一条“哭丧棒”在棺前边走边哭泣,女孝在棺后依次列队护送。还有许多仪式讲究:儿媳溜材.孝子们揣干粮.转棺.稳杠.转街亮杠.路祭(与送路仪式同)等等。

  七、下葬

  过去下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挖穴深埋,填土后堆成坟头,叫“下葬”。穴位按照立坟时既定的方位.深浅派人挖好坟坑,内铺黄缎子,安放由香斗抱来的福寿果,四角各置一钱,撒五谷杂粮,其中黑豆较多,据说可以驱邪。现在已简化。

  另一种是棺材埋地下,上面四周扎苇把,外面随形培士,叫“浮厝”,也称“寄埋”,这种方式多用于一些客死他乡者,为便于以后迁回原籍,所以棺材大都较薄、较轻,材头探出很短,称为“行棺”。文安因洼内常年积水,多有不便入坟者,或等双亲一齐出殡,或待收成好的年头大操大办,多寻高阜之处、庙台旁边用砖砌成丘,存放起来,称““寄埋””,一般寄埋三年后或更长时间,另择日出殡。

  棺材下穴位后,如逝者为女性,一定要征求其娘家人的意见。如果其丈夫先逝已埋,此时注重的是材头是否平齐,谓之“比肩”。如果其丈夫有两位妻子,正室可与丈夫比肩,侧室则稍错后一些。亲戚间和睦不挑剔,三棺平齐也无所谓。

  棺材下葬后,把“香油罐”放在材头。男女孝子要把“耷拉孙”麻绳接下连同随身带来的“干粮”块一起扔入墓穴。然后,正孝子持锨按逆时针方向转着每个材角铲放一锨土,其他孝子依样而作。其后由忙事人掩埋。男女孝子跪卧一旁哭泣。正孝子把插在棺材顶的幡,拨三下。迷信说,这样后辈可升官发财。当坟头成形后,要在坟前将纸钱、扎彩一并焚烧。众孝子给忙事人磕头答谢。嫡亲孝子须将所穿孝服撕开一个口子,意为“活口”,以取吉利。其他人可将孝服孝帽拆开。正孝子折断魂幡取走,走出百步后丢掉,然后回家,一路见人不许讲话,不得回头。也有待三天圆坟时折幡的。

  逝者儿媳们各自取一把开夼土,即开夼时的第一锨土,回到家后要放在炕席下。说日后有好日子过。此一是避免在坟地停留时间太长,一旦言差语错与姑太太们为言语闹矛盾;二是为了叫家人每当看到坟上的土就想到逝去的亲人。现在又在这把“土”上兴起一例儿——“儿媳比赛”,就是叫儿媳们比谁抓起这把土后第一个回到自己家中,谁到家快谁家就日后发财。因此而发生的笑话不胜枚举。一般都是提前安排各自娘家人,有摩托的准备摩托,有轿车的备轿车,就等抓起土后赛车而归。

  事主从坟上回来后,到赈房接帐。赈房先生将收支情况列于账簿上,标明共收财.物多少?各项支出多少?净余多少?

  总管安排盘子手“回碗”。回碗,就是给事上麻烦到的人家,每家一碗肉菜,四个馒头,以示谢意。现在也已少见。

  忙事人从事主坟上回来后,便压桌吃饭,富有主家成席款待,贫穷事主招待好坏,也无人挑剔,大家是来“劳忙”的。事主及家口负责端菜侍候,还有给忙事人们磕头致谢。

  忙事人饭后,总管将“逗”姑太太的写帐光的润笔钱及一些巧立名目获得的“喜钱”,集中买烟,人人有份。

  八、过三天

  过三天圆坟是一重要祭奠形式,旧俗里,是阴宅上梁的日子。就是在葬后3日(下葬日即算一日),给逝者坟头培土整形。男孝子及族门男人们,必须赶在日出前完成添土,原因:一,富人厚葬,怕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盗墓猖獗。是富人厚葬后为防止墓穴被盗采取的看护措施之一。即使一旦被盗,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整理完好。二,穷人薄葬,怕羞。过去,贫穷人家由于买不起棺木,常常就用一领(片)苇席包裹着草草掩埋。为防止被某种动物餐尸,一旦发生,将愧对逝者和无法面对众人。

  日出后女孝子及族门女眷上坟再祭。先将停灵时棺前供品摆放在坟前,族门女眷将自家为逝者包的饺子(每家必须包25个)也供在坟前,然后开始烧纸,一边烧纸一边喊着死去的人来拿钱,这时候大家是谁也不许哭的,说是怕死了的人听到了会留恋这些人,走也走的不开心。最后磕头行礼,将所有祭品在坟前掩埋,意为让逝者在去往阴间的路上食用。所有食品可以吃一些,说吃后不会犯牙疼。

  嫡系家属都要穿戴孝服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受到晚辈们的祭奠,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圆坟时将逝者生前的衣物一起焚烧,权作由逝者带走。

  九、过五七

  按出殡日计算,每7天为一祭墓之日,第一个7天,为“头七”,35天时为“五七”。过头七,在院内排水口处燃烧纸钱。院内排水口,称神道。以为在此烧纸钱逝者才会收到。

  过五七时,认为逝者灵魂在家未散,要做送逝者灵魂西行的仪式,也是对逝者葬后的第一次隆重祭奠。儿女要为逝者扎制全套纸活,摆在院中,即住房一套,车马.家具.电器一应具全。现在不扎车马改扎轿车了。把逝者的照片供放在堂屋,前面放下一张桌子,将姑太太置办的席品供上,各至近亲戚要买四样祭品也摆上,荤素碗碟和干鲜果品一应具全。设火盆,要不时焚烧纸钱,孝子们于傍晚守至午夜。其间,大家动手将部分纸钱每张折叠成一条状,过夜后送灵用。

  仪式先从里屋开始,是由逝者儿子或儿媳点燃一条纸钱,在屋内四角边晃边念叨:爸(妈)您走吧,我们把您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好了,家人一切都好,我们兄宽弟忍和睦相伴,放心的走吧......然后,就此一条接一条的对燃后放在地上,从屋里至院内,至街上,直至村外,在一十字路口中央把所有纸钱和全套纸活燃尽,妥善处理后回家。

  十、守孝

  守孝一般为自身(服孝者)为父母服斩衰三年,为祖父母服齐衰一年,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而高祖父母为齐三月。

  孝子要守孝制,服孝3期,每期9个月,共27个月。以后改为1年或100天。服孝期间(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至今,若家中有丧事,三年内每过春节,不许去各家拜年)。家中女眷也要素妆。

  20世纪30年代以后,佩戴黑纱的习俗在旧城居民中开始流行。但这种黑纱的佩戴是在死者下葬以后开始。30年代末,市内出现马拉的四轮灵车,因其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40年代开始在中等人家流行。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仍采用由“六十四杠”的棺轿送葬,讲究大出殡,以显示其地位和满足上等人的虚荣。

  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提倡火葬,倡导“厚养薄葬”。但此时至70年代初这段时间仍有土葬风俗,属于两种丧葬制度并存时期。丧葬礼俗开始变革,孝服的缝制趋于简单化,只需戴孝帽、系孝带,孝鞋也只须简单用白布封上即可;葬后百日内只要求戴黑纱;妇女在此期间稍忌艳丽服色和浓施脂粉;停尸起灵的时间也缩短到3天;亲友邻里送礼一般送花圈,至于马、牛、轿、车等扎彩几乎绝迹。这样,从服丧到圆坟,仅1周时间便可以结束整个丧礼,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和开支。

  70年代中期以后,彻底废除土葬,除少数民族外,汉民族全部实行火葬。火葬的实行本已简化了土葬中的繁琐仪礼,但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世俗的心态变化,旧有的丧礼又被搬到了火葬的礼仪中。特别是从80年代末开始,在城乡农民和市民阶层中又兴起了大讲排场、铺张攀比之风。虽然停尸起灵的时间仍是3天,但办扎彩、穿重孝、诵经(多为放录音)、送路等形式有所抬头,一度曾被禁止的送花圈习俗又被演变为送花篮,并以门前花篮的多少来显示地位、财势和人缘好坏。

  丧葬礼俗仪规相当繁缛,其封建迷信色彩的浓重,有些是令人费解的。辨证的审视,它具有的宗法伦理,在某种意义上,对道德思想还是有着规范作用的。无论是出于真正孝心,还是随波逐流,都在按部就班的操作传承。

  在当代的传承过程中,必将是由过去的繁缛到简单、由简单复归繁缛.再由繁缛复归简单。在无法预测的将来,旧的繁缛的丧葬礼俗,必将会被现代的、更加时尚的、简便而隆重的、破除形而上学的丧俗礼仪所冲淡,直至替代。旧的礼俗仪规必将成为一种停留在“视觉欣赏的民俗民风文化”中。其依附在封建迷信层面上的东西会逐步被摒弃,而建立在道德层面的宗法伦理.还将有所继承和发展。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农村丧葬风俗农村丧葬风俗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