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风俗殡葬风俗

蒙古族的丧葬方式有哪些

管理员2022-03-04【殡葬风俗】人已围观

蒙古族的丧葬方式:土葬

蒙古人土葬时,需要在选定的地址上挖坑,坑口要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土葬是农区以及半农半牧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和汉族的土葬大同小异,虽然是在长期的交流杂居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丧葬习俗,但仍有其独特之处。蒙古族坟墓的形状与汉族的不同,汉族一般是呈锥形,而蒙古族的则是呈塔形。土葬用棺木装尸体,分为卧棺、坐棺两种,古代蒙古人还用圆棺。若用坐棺,黑白协调。近代以来,蒙古人普遍使用卧棺。在卧棺里,将死者的尸体面朝上放,棺为长方形,用木料制作。有的地方用白布裹住尸体,放入卧棺里,有的地方则给死者穿上身新衣服,包括鞋和袜子都是崭新的。尸体放入,用木钉钉住棺盖,禁止使用铁钉。

坐棺形状象寺庙,人可以坐在里面。有的还象蒙古包,过去蒙古王宫多用坐棺,以石块砌成蒙古包型,将棺木置放其中封闭土葬。卫拉特、阿拉善地区叫“萨木德格”,背面高,前面矮,外观倾斜。给死者穿好新装之后,尸体放入坐棺里,盘腿直坐,姿势像合掌祷告,在棺内余下缝隙里装满棉和芸香,稳定住尸体。一般情况下,卧棺多用于喇嘛。用卧棺,棺边与坑边平行。蒙古人认为,若死者的头部比坑边低下,对其子女不吉利。在人殓时,要将死者生前所用的衣帽、鼻烟壶、蒙古刀、酒壶、茶碗、旱烟袋等放入棺内一同埋葬。尸体埋葬完毕,在埋葬的地点堆一些土丘,称坟墓。

内蒙古西部农业地区蒙古族,人临终前或死后,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人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东部地区蒙古族一般都当天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将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捧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伙子都来哀悼并参加葬礼。

清代以来的农区以及半农半牧地区的蒙古族,还是土葬仪式。这一时期,蒙古族也出现了坟茔地。葬法是选择好墓地后,掘穴,中等以上人家还在穴中砌砖或石。从郭尔罗斯开挖的古墓葬看,有的墓穴全部用砖对缝砌成,穴内有尸床。蒙古族王公台吉死时葬法甚为讲究。死者要用布帛把尸体裹严纳入棺内,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称之停柩。期间叠石造屋,藏棺其中,称为陵,并设守陵户常住陵旁。守陵户的多少,根据王公贵族的品位有定例,如亲王为十户;郡王八户;固伦公主与郡王一样;贝勒、贝子为六户,和硕公主与贝勒、贝子相同;镇国公、辅国公为四户;辅国公以下的一般官员及没有功劳者,皆不得有守陵户;郭尔罗斯王爷、协理皆称墓地为“衙门”。奴隶、牧民及过往行人误入“衙门”,一旦被抓获,就要受到严厉惩处。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习惯。这种祖莹,蒙古人称为“厚其德”。一经确认为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内,其他民族不再殡葬。非正常死亡的入不人祖茔,要另择吉地安葬。土葬中有一些习俗具体如下:

(1)接气。人快死时,用红布一块,包一把米,把死人的最后一口气接下来,送人家申的盛米柜子里。

(2)放口含银。人死后,要放一点银质东西在死者嘴里/一般是放一颗银衣钮。

(3)送断气饭,也称“倒头饭”。用饭碗打半碗水,里面装米饭一把,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倒掉即可。

(4)洗澡更衣。人死后要马上为死者洗澡更衣,否则尸体变硬后,就无法穿衣。洗完后换衣、鞋。男人死后,一律剃光头,女人死后,要梳理头发。死者穿的衣服一般是两套,死者人棺的鞋子,一律穿布鞋。

(5)装锡箔枕头和挂名包。男性死后,在死者枕头内装锡箔纸钱,供其“死后享用”。女人死后,在胸前衣扣上挂一个“名包”,“名包”是青布做的小袋子,绣有花边。死者生前参加做庙会时常用的。名包内装有“名包记”的纸灰。

(6)用桃枝、柳枝打棺材。以上各项工作都做毕后;用一把桃枝条和柳条朝棺材里面打三次。手打口念:“生魂出,死魂入”。打棺后,就可人殓、盖棺了。出殡的棺材离开村口时,要从跪在地上披麻戴孝的子女头上通过。死者弥留之际和葬礼时,有村中老年妇女们去唱关于生命的各种歌。如在弥留之际唱安慰词;入棺时唱“人棺经”;在发丧前一天晚上、发丧出殡前和棺材抬到村边,即将抬到墓地时要唱“散花”,其内容是在赞美世间生活的同时,对死者进行安慰和怀念,葬礼结束的当天晚上要“闹丧”由抬埋棺材的青年喝酒、猜拳,打趣逗笑,举行传统的歌舞,有激励死者家属在前辈业绩基础上开创新业之意。出殡前,在村中心路口上要挂一串草鞋,青年人见此信息,就自动于第二天去抬埋棺材。如今已不挂草鞋,而是送二包烟。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农村丧葬风俗农村丧葬风俗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