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风俗殡葬风俗
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
管理员2019-08-21【殡葬风俗】人已围观
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重大节日,而在蒙古族祭敖包便是他们的重大节日。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而祭敖包就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开始祭祀。祭敖包承载了许多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 下面的内蒙古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祭敖包的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 祭敖包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
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 祭敖包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
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
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 祭敖包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聚合标签:丧葬习俗
有用+1! ()
上一篇:回族“油香”习俗与文化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渝北区多部门联合踏勘箭沱湾公墓项目
6月20日,渝北区民政局副局长张强会同渝港公司负责人、洛碛镇分管领导等一行对箭沱湾城市公益性公墓规划地块进行现场踏勘。 一行人员先从项目地块对整个地 -
不一样的民间舞蹈——羊皮鼓舞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据史书记载,彝族先民大批进入文山地域的时间,远在1200年前的唐代。文山州的彝族自称繁多,他称可分黑彝、白彝、倮、仆、撒尼、孟等,他称支系多达21种。文山州的彝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 -
迁移坟地的禁忌
迁坟下葬时不要随便往重庆墓园内堂中放入十二生肖的小动物,以免与自己的祖先以及后代的生辰八字相。 迁坟下葬时不要放入桃木制品、朱砂、金属利器、雄黄等 -
谭明政副巡视员对下半年殡葬管理重点工作提出要求
7月15日,市民政局副巡视员谭明政和社会事务处李敏之处长、杨宗志调研员一行三人到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调研,并就下半年重点工作提出要求。 谭明政听取了市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