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马季:斯人虽逝,精神永存
管理员2020-03-26【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 ----序陈景尧《川上的日子》
我以欣喜与悲痛交集的心情来为这本书写序。欣喜者是这书终于出版了,悲痛者则是这书的作者竟在23岁这样一个如花的年纪便过早地离开了她所挚爱的人世,她自然也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面世。我与作者并没见过面,但我在报刊上、尤其是网络上读过她写的许多散文、随笔和小说。由于她是我的小同乡,我在特别留意她文字的同时,一直默默关注她的成长。这个网名叫“暗地月光”的女孩,本名陈景尧,是“80后”写作群体中的一员。据我所知,陈景尧因先天性心脏病从小学二年级休学在家,自幼历尽磨难,过着离群索居的寂寞生活。然而,文学点亮了她的生活,让一个被病魔束缚住的孩子,依然满怀梦想。她如饥似渴地从大量经典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的文学世界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她开启了心灵之门,将她由寂寞生活引领进入了一个广阔而又新奇的天地。
从七岁就开始在《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习作的陈景尧,随着年龄的增长,愈益喜欢乃至热爱上了文学。她的作品主要刊登于《天津日报》、《沧州晚报》、《少女》、《少年文艺》、《当代中学生》、《金山》、《中国大学生》、《雪漫》、《映色》、《新作文》、《幻小说》、《幻迷》、《沿途》、《南风》、《蓝色天使》、《原谅我们的十七岁》、《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等书刊。尽管作品不很丰盛,且因一向不喜张扬而未受传媒追捧,但陈景尧却由于有着特殊的经历,而无处不显露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其文风亦有自身的特色。她的文字如潺潺小溪,悄无声息地流入读者的心田,回味中总能感到一丝淡淡的忧郁。她擅写悲剧,却不悲观,始终保有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她喜欢海子、海明威的人生结局,大概也和此有关。
她在接受网络专访时曾说:“我郁闷的时候总爱写东西,很多散文都是开头比较忧伤后面就愈发积极起来,算是一种自我宽解吧,心情也会明朗。我的朋友们也一直陪伴着我,家人关怀无微不至,这让我觉得再没什么不满足的,若有的话也只是自己所做太过微薄。”不过,我读景尧的文字,看她写的文章,觉得表面似乎有点淡淡的忧伤惆怅,但如果了解她的情况,总会读出一种快乐,或者是对快乐的憧憬,仿佛看到的是一只沾湿翅膀的美丽蝴蝶努力想飞在春光里。这流露出的是向往幸福生活的自然人性,表达的是她对健康、快乐、自由生活的期盼。唯其如此,她才会把从心底里自然流淌出的那些文字刻画得栩栩如生,清新纯朴。看她的文字,看她笔下的许许多多故事,每每让人身临其境,哭或笑,感动着也惊喜着她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对自身的超越。这使得陈景尧与那些玩世不恭、故做颓废的“80后”写手有了很大的不同。从散文《如此经过》到《不要告别》,从小说《天歌·武罗草》到《天歌·黄泉海》,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她的善良,对生活对情感的执着与热爱。文笔更是优美细腻,冶炼流转。
当今,在名利光环的诱惑下,一部分“80后”写手耐不住寂寞,虚妄浮躁地跟风而上,不断复制、仿造出一本又一本似曾相识的青春小说,他们因此而丧失了内心的激情、丧失了不懈探索的精神。涸辙枯鱼,不可效法。陈景尧显然是个特例,她虽历尽磨难,仍长期坚持自学,埋头耕耘,并以其特殊的经历和才华,从精神层面上弥补了当今市场沉迷泡沫炒作、实质缺少思想理念和价值的现状。她的这本书告诉人们,“80后”同样有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
我常想,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被功名利禄所左右,被黑烟浊气所污染,若不自知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如何从这情境中超拔出来,使人性得到升华、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净化,重置我们的精神亮度,让人复归宁静淡泊、诗意地栖居?我相信,陈景尧在她那短暂而又充满艰辛的人生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她那些内蕴着这种精神的文字,是能给我们每位活着的人很多有益启示的。是为序。 马季
2011年2月28日于北京
聚合标签:优秀祭文
有用+1! ()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中国殡葬协会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
2017年12月3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在韩国济州岛召开。本次会议由大韩民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大使李炳铉 -
清明节:各地美食菜谱食谱
文章目录 · 节假日 中国法定节假日安排 清明节攻略大全(全国通用) 内容提要 江南:青团 客家人:艾粄 泰宁:暖菇包 鸡蛋 北方:馓(sǎn)子 -
虞美人·YammieNam
虞美人·YammieNam兰心玉质仙阆降,清艳洁光靓。秋波流转隐星辰,笑愁回首展芳魂、赤忱真。无情天演无常恨,冷暖趋何迅?佳人空误寂尘喧,愿重拾乐土心欢、永流连。填词后 -
殡葬“互联网+”:不要轻谈颠覆,活下去才有出路!
平时说殡葬,读者会觉得晦气。所以只有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谈殡葬,才“刚刚好”。记得去年的一篇文章《如果殡葬业也加入互联网+》火遍贴吧、微博、朋友,读过此文的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