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

管理员2019-07-16【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摘编)

  人们历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人死之后家人一般都要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死人全部实行火化,丧事也逐步从简,但人们仍然相信所谓“入土为”的“古训”。因此,不少地方火化后,把骨灰放在棺材内,并用死者的衣服在棺材内凑成人形,封棺下葬。丧葬礼俗因地而宜,形式多样。但大同小异,一般较流行的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一、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

  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

  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来送终和子女是否全部来送终,是衡量老人是否有福的标准。在老人进入弥留状态时,家人先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地铺上,

  如果老人在房间床上咽气,死者要扛屋梁,子女会受人非议。老人临危时,即开始穿寿衣(俗称送老衣),子女不穿,要请扶塚的人帮穿,寿衣应以奇数,一般为五领三腰。质量以丝绸为主,现市场寿衣店有专门寿衣卖、质量化纤居多。忌用毛皮,传说死人穿皮衣转世投胎会变为畜牲。寿衣穿好后,将其移到靠山墙临时搁成的两张双人凳、三块木板的高铺上,头南脚北。单亲老人去世,高铺搁靠东山墙,双亲一人去世,高铺搁靠西山墙。老人一断气,尸体不好再移动,应将手脚理顺、头扶正、眼皮瞑合,并在头前放三酒盅饭,一个香炉,头前脚下各点燃一盏油灯,名为引路灯。另备一箍香置于死者手中,

  此为打狗棍,给亡魂路遇恶狗时,作防身之用,免被恶狗所伤。死者口袋放一块黄烧饼,以便喂恶狗。有的地方,脸上复盖黄元纸,俗称蒙脸纸。高铺前的地上放置一旧铁锅,在老人即将断气时,开始在锅上燃寿纸(寿纸又称千张纸,老人生前请道士做好),燃好后,将纸灰放人专缝的白布袋里,扎在死者大腰布袋上。铁锅继续留用,来人吊唁时,孝子即在锅内焚烧纸钱,

  以示诀别饯行。

  二、报丧:老人咽气后,家属(一般由二儿子)立即奔告亲友,至于远地亲友,指派族人专程前往报丧,报丧者到别人家不能进门。现如今,通讯方便,打电话也行。防止乡邻前来吊唁,可写一张禁吊文告,张贴在桥梁、要道口。有些地方称报丧为“把信”。不是每个亲属都要把信的,需要把信的亲属都事先族人商定好的,

  因为习惯上把信的亲属要把孝,把信亲属的多少决定丧事的大小,有的一般亲属就把长房,如果所有亲属都把孝,就叫“满堂孝”。

  三、治丧:首先孝子居丧,自死者断气时起,孝子(死者的直系晚辈)穿不缝边的粗麻衣及草鞋,或白布褂子,安葬之前,不沐浴、不洗脸、洗脚,不更换衣服。连吃饭都不能泡汤,传说是免得死者在黄泉路上要趟水。表亲(死者的娘家人)到时,由表亲给孝子“撤发”、披麻戴孝,孝子要昼夜轮流守在死者铺旁,

  以示服孝,叫做“守铺”。丧家大小人等,

  因居丧守制,以致家务、接待、饮食等诸事,不能兼顾,族中五服之内妇女,

  皆有义务前来帮忙。请有经验的族人主持丧事,分配执事人员任务。如请阴阳先生相墓地,僧道放焰口、念经、布置灵堂,安葬事宜及亲友食宿安排等,有条不紊,认真进行治丧工作,无须孝子等操心。国家干部逝世后,一般由工作单位或成立治丧委员会,主持丧事。其次是“送饭”。孝子“撒发”后,要到土地庙送第一顿饭,现在没有土地庙,即在三岔路口搭一

  个芦席棚子。有的姓氏遵祖训不送饭,倒也省得许多麻烦。当地人称治丧叫做斋,接待亲友吃饭叫办斋饭。老人去世,左邻右舍,甚至连过路的人都能吃斋饭,据传吃了腰不疼。办斋饭的标准,东西区有所不同,西区斋饭,主要是米饭,菜肴只有豆腐卜页一锅下,直到下葬后,才办酒席招待亲友。而东区自孝子撒发起,每顿都是酒席。

  四、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仪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地因人各有不同,死者在外的子女接到讯息后,首先要哭悼,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婚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拉劝安慰才停止。死者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吹鼓手要吹奏乐器,孝子要主动前去叩头迎接,接下礼品,陪同亲友在灵前叩头或鞠躬。亲友前来吊唁时,要携带礼品、礼金。礼金一般白纸或黄纸封好,上面写“折祭X元”、“尊敬x元”、

  “祭奠x元”等字样,直接交给治丧总管。礼品有挽联、挽幛、纸钱、花篮、花圈及床单被面等有关日用品。年老者可用红色,一般不用红色。死者的娘家人必定要上一幅孝幛,一般是一丈二尺百竹布,上书“音容宛在”等挽联。

  “六七”时,要换为蓝色的孝幛。孝幛要挂在堂屋屋梁二路桁条上,在所有挽联的上首,以显示对死者娘家人的尊重。

  五、入殓:人殓过去分小殓或大殓,

  如有子女外出赶不回来时,可将棺盖暂不钉实,等奔丧回来后,仍可将棺盖移开,好见最后一面,谓之小殓。大殓即正式封棺。人殓前,媳妇、女儿等女亲属,要给棺材泥墙,每人手中拿着纸钱,放声痛哭,

  围着棺材正转三转,反转三转,边转边用纸在棺材四周泥来泥去,意思是泥后棺材不漏水。接着孝子及亲属送二顿饭至土地庙。孝子送饭走了,在阴阳先生主持下,

  开始穿材,即将死者移至棺材内,如是火化者,

  即用死者衣服投成人形,头南脚北手东西,理线分中,用土包子

  24个,稳住头、脚,用纸在身上摆平,彩色纸剪成孝子复盖全身,露出面孔。孝子送饭回来,死者男性,孝子跪在棺材左边;死者女性,孝子跪在棺材右边。阴阳先生用毛巾包着一面镜子,先给孝子哈一口气,然后给死者揩干脸,照一照镜子。由孝子请表亲瞻仰遗容,接着亲属依次瞻仰。瞻仰后,用白方布蒙上死者的脸,升盖,孝子由撒发人收发,将披在颈上的麻取下,男性披的麻留着烧七用,女性披的麻绕在主钉上。剪儿子头发一撮放在主钉眼中,接着孝子请舅表执斧,死者男性请舅表,死者女性请女方兄弟。在钉端敲三斧,孝子要大声呼唤:

  “爸爸,躲钉哟!”或“妈妈,躲钉哟!”,在场亲属,群集棺旁,为哀情所动,有的也跟着放声大哭。扶塚者在哭声中钉牢了钉子。

  六、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先要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吉时,

  因无防腐设备,尸体不宜停留太久,一般不超过三夜,有时死亡之日,与双亡、单亡有矛盾,也可以双亡在单日择双时,单亡在双日择单时,解决停尸在家过长的矛盾。

  出殡前,先要供祭,孝子要跪在大门外,

  由阴阳先生发旗杆(哭丧棒),孝子为毛棒,孝孙为光棒,重孙为红棒、曾孙为绿棒,

  以下依次为黄、兰、紫;上供品,摆好鸡、鱼、肉、蛋、豆腐等供菜,长高烛,烧纸钱;众

  亲友灵前磕头,一般磕头4个,起身后退一步,再作一个揖而退,

  阴阳先生呼:“孝子孝孙叩谢!”,孝子高升(站立),撤去供莱,

  棺材移居室外,在四块正砖上落平,孝子前升(向前进),棺材抬起,此时媳妇怀抱四块“金砖”

  (搁棺的砖),送回自家粮囤上,预示将来要发大财。媳妇多的人家,会发生争抢现象。棺材抬走后,媳妇立即开始梳头,据说,谁先梳好,谁先发财,

  因此,媳妇多的人家,简直就是一场梳头比赛,常引起不少人围观。

  出殡队伍均是男性,一般次序为最前头是乐队,鸣锣开道,接着是孝子,按排行先后,后依次是箩担、龙鱼、火盆、灵柩、送葬亲友,沿途明确专人散发纸钱或白纸剪好的铜钱。

  出殡回来时,每人要喝一口糖茶,

  吃事先发好面的面饼,饼涨得越好说明家庭越发达。此时,有人会看蜡烛燃烧的情况,

  因为每个孝子点一支烛,依次排列点燃,谁燃的时间长,谁将来寿长。有的人家孝子出殡回来后,一齐将蜡烛吹灭,倒省去许多口舌闲话。

  以前,出殡后,民间还盛行一种茶祭,

  多数是亲友为死者临行时送行的。摆茶祭比较简单,也很风趣,

  备有纸轿、各种供果、茶具、香、烛、烟、毛巾、面盆等日用品,请两位擅长表演哑剧者主持,通过摆桌子、上供果、请亡灵、送亡灵等一系列的细微动作表演,生动活泼,风趣有味。但这毕竟是一种迷信活动,一般文明家庭不搞这种仪式。

  七、下葬:下葬又叫落葬。家属选好墓址,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立向,孝子烧纸磕头,阴阳先生挖三锹为开山,

  扶塚者按照阴阳先生定线开井,即挖好坟坑,为下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灵柩抬到墓地后,首先用刀头肉

  (2斤正块猪肉)、龙鱼(两条黄鳝)、烧纸磕头敬神灵,开龙门,即在坟坑壁上挖一个小洞,点放龙烛(蜡烛)两支,烧安息香,然后用松香点燃的火盆,在坟坑内燃烧一圈,用龙鱼在坟坑转一转,名为暖坑。接着孝子在扶塚的扶驾下从坟坑这边跨越至坟坑那边,叫孝子跳龙门。阴阳先生收孝子旗杆,发给便服褂子一件,布鞋一双,孝子穿好后,带着龙鱼、火盆回堂,棺材徐徐进井。阴阳先生升旗杆,奏乐、放鞭炮。

  八、悼念:

  1、供饭。人死后,家里要留亡灵牌位,每天早、中、晚三餐第一碗饭、粥要先供亡灵,把亡灵牌前一双筷依站牌位上,喊死者称谓,请吃早饭或中、晚饭。一直供三年捧牌时止。

  2、送火。据说人死了三年,

  阴间没有灯,死者安葬后,丧家每天太阳不落前,要到坟上烧纸,连烧三年,名为送火。现在此俗已改,有的人家是一次烧一打火柴.或买个打火机在坟前,就表示以后不送火了。3、“烧七”。人们对烧七最为重视“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而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每七必祭,俗称烧七。即自先人去世的当日起算,七天烧头七,

  十四天烧二七,依次类推。五七为大七,传说冥间第五殿阎王处,设有望乡台,亡魂由两面三刀鬼挟持,登台望乡。

  六七又称六虞,不分男女丧,皆由已出嫁的孝女或孝孙女烧,如无亲生者,则由侄女或义女烧,

  俗称换饭,六七较隆重,一般人家要诵经、放焰口,戴孝者六七之内不得理发、刮胡须,均

  要在六七时前来剪七头。并在六七时要办宴席答谢死者生前好友悼念之情。烧七时间一七要比一七晚,

  头七上午十一时,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后推迟半小时左右。参加烧七人数一次要比一次增加,参加烧头七者,每七均要参加,如一次缺席,则前功尽弃,而且对缺席者不吉利。烧头七时,对是否能参加烧到七七的人要充分估计,烧头七人数越少越好。每烧一个七,要在孝子披的麻上剪绕一个疙结。

  “摸七”烧七那日适逢当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为摸七,孝子要用芦柴到坟上去唤亡灵回来,到坟上先烧纸祷告:

  “带你回家”,将芦柴放在地上拖至烧七的家里,烧七后再将芦柴拖到坟地,送其回墓。“犯七”即七期适逢当月初七、十七、二十七。犯七时,丧家要备祭品到坟上祭拜,烧纸钱。如三七犯七,即备小纸旗21面,纸做小雨伞一把,插在新坟上,备水一桶,用手向坟的四周泼洒,

  口呼先人称谓。并说:“风来旗内裹,雨来伞内躲”。

  在七单上,阴阳先生往往说明某月、某日、某时出殃。所谓出殃,

  即死者的魂魄,离开平时居所,如被生人不幸撞上,将会遭恶运。避之则吉,丧家于此日陈列祭品于住所内,按出殃时刻全家避开,俗称避殃或避煞。据阴阳先生推算,死者三魂七魄在此四十九天之内,仍然聚而不一散,恍恍惚惚,飘荡不定。即在七单中写明亡魂回家时刻,丧家于是日在死者生前住的房间内,设置祭品,

  以便灵魂于夜间回来享用,全家则避在其他房屋内,并在烟囱旁树立一根竹竿,顶端扎一纸旗,让死者魂魄好从烟囱内回来,在其房门口的地上散布草灰,翌日天明后,检视草灰如上面有鸡脚爪形的足印,证明亡魂已回来,

  所以回家之殃名叫回煞(志),亦称殃鸡。此俗纯属迷信,现已绝迹。

  终七是了七,又称缴七。烧后是烧七结束。

  4、“百日”,人死后一百天,

  为百日。百日这天丧家要请道士1—3人诵经,换亡灵牌位,男丧请舅表、女丧请娘舅,揭下单子,换上亡灵牌位,直系亲属一般到场致哀。

  5、“头周”,人死后一年,

  为头周规模由丧家决定,一般直属亲属前来参加,由丧家供菜烧纸,以示悼念。

  6、“三年为大祭”。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捧亡灵牌位”。亡灵牌位在家不得过三个冬,故不到三周年就要捧。捧牌位时间由丧家自定,择好日子后,通知原散孝的所有亲属前来脱孝。扎纸轿、叠元宝、糊箱子,有的扎牌楼,二层楼三层楼不等,牌楼里各式现代家具、家电设备齐全,有的还扎了小轿车和豪华别墅。子女认为上人在世时,吃辛受苦,未过上好日子,现烧给阴间让他们好好享受。有一段时间,有的农村人家会做一个国家户口本,让其亡灵在阴间“农转非”,真叫人啼笑皆非。同时请僧人放焰口或道士诵经,最后带轿子、牌楼在僧道带领下到坟地烧光,并放鞭炮,为其上梁,祝其安息。捧牌子也有人家从简安排,不请亲友到场,事后给亲友送一条毛巾,一根红头绳,

  即表示脱孝了。

  7、“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原来是对国家干部和因公牺牲的人物隆重举行悼念的仪式,民间少见。

  自实行殡葬改革进行火化时,类似追悼会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比较普遍。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党政部门和单位集体举行的,一种是平民百姓由家庭举行的,家庭规模较小,形式简单。

  公家集体举行规模较隆重,治丧委员会先派员去殡仪馆选择一厅布置灵堂,灵堂要庄严肃穆,正前方墙上悬挂黑色横幅,用白纸写成悼念

  XXX同志字样,

  台上花丛中搁置遗像,遗像后方挂孝家挽联,灵堂两边墙壁上挂着客人送的挽联、挽幛,花圈、花篮则陈列在灵堂两侧,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用来签名,

  发放黑袖章、白花。亲属站左边,主要亲属站前排,

  吊唁者站右边,均面向遗像或遗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面向死者家属,一半面向吊唁者。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大致为:

  (1)单位或家属专人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与黑袖章。

  (2)主持人宣布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开始。

  (3)主持人介绍前来参加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的单位与要员及送花圈、挽联的单位与个人。

  (4)奏哀乐。

  (5)向死者默哀三分钟(默别)。

  (6)介绍死者生平。

  (7)向遗体告别。先主要亲属,后吊唁者依次列队前往安息厅绕遗体一周并三鞠躬向遗体告别。

  (8)慰问列队灵堂左边的逝者家属。

  (9)慢步走出灵堂,取下黑袖章及白花,单位或丧家发放水果糖,以示苦尽甜来。

  (10)追悼会或告别仪式结束。

  九、祭祀

  祭祀为丧葬仪式最重要的一顶。祭祖宗乃是追念先人,具有水源木本之义,报本返始之意,同时温习生死两面之感情,

  庆贺家庭之连续萃传。甚至子孙之繁衍,后裔之发达亦莫不归功于祖宗之阴德。苏北一带祭祀通常有以下几种:

  1、祭祖。祭祖有祠祭与家祭两种。祠祭在宗祠或支祠行之。祠祭为全族人所公有,规模大,难召集,避免宗族主义,解放后一去不复返。家祭是小范围内近门头家族聚会,虽然“文革”期间遭到批判、禁止,但改革开放后又逐步兴起,现已普遍盛行,

  多则达到200余户,少则也有一、二十户。祭祖时间,一年一次,

  自行商定在清明节前农闲期间。祭祖首先要修造家谱,理顺近族关系,确定参祭户主(凡是分家立业的为一户),依次排好当祭顺序;其次要立好祖先牌位。过去祖先牌位为木制,

  质量较高,成为神主,

  陈列于木雕的华丽祖先簇内,放在正堂的家神柜上,供子孙永久奉祀。现普遍立一祖先轴子,用一块长方形白布,画上庙宇形式,将已亡故先人,按世数并列书上,

  当年病故老人者,要在下午祭祖时,买一段纸钱烧给祖先,将名字填上,从此亡灵就享受后人祭祖的权利;有的姓氏祭祖,

  当年娶媳妇或生儿育女的,要在祭祖时,分喜烟喜糖,表示庆贺。第三,

  由当祭户备齐鞭炮、香火、蜡烛、纸钱和参祭人员午餐酒宴。开祭时,摆好桌子供菜,请祖先回来吃饭收钱,烧纸后,严格按辈份大小,依次磕头,鸣放鞭炮。有的尊长或有知识的族人,借此机会回忆家史,教育后人,有的对不学好的子孙严加批评,责令悔改。所有费用一般按应参祭者平摊,对未参祭者也分担一份,作为惩罚。有的姓氏祭祖,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交钱,但要参加祭祖吃饭,称为吃“白搭嘴”,表示对老人的尊重。

  2、

  “扫墓”。清明节前,一般子孙后辈均要到墓上扫墓,特别是远离家乡的子女及后辈,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返乡扫墓。扫墓要填好坟,加上砂帽(坟顶)。打扫墓地,锄去杂草,摆上祭品,烧纸磕头,表示对上人的祭奠。现在,城里人有的不烧纸钱,而是献上一束鲜花,实属文明之举。

  3、祭“鬼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此日专为祭祖,各家各户皆备丰厚祭品,供菜摆在大桌上,盛一大碗饭,抓一大把筷子,压在饭碗上,点燃油灯或蜡烛,放在桌左角上,主祭人手拿纸钱,到门外作揖,并说:

  “请众亡魂家来吃饭收钱”。将手中纸焚烧在门外,再回正庭桌前烧纸,

  家人依次磕头。然后将桌上供菜每样掐一小块放在纸灰里,倒在路上。此举在农村仍较盛行,城镇已不多见。

  4、忌辰。是祖宗生死之日,生日为

  “生忌”,死日为“死忌”,过去老人死后,每年的生日与死日,均要摆桌子、烧纸、祭奠,后来人们对小生日逐渐淡化,很少烧周年和生日,但对整生日、整周年(十年一次)

  比较隆重。有的要放焰口或念经。特别是整生日做法和活人整生日差不多,诸亲戚带着生日礼品前来祝寿。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家要请道人念经,烧纸钱。平时对周年烧得太少,后来人们把农历“十月朝”列为祖宗总周年日。

  即在农历冬至前一天供菜烧纸、祭奠,并说:“今天是诸亡魂总周年,请众亡魂回家吃饭收钱”。

  5、送压岁钱。除夕当日或前一天,除在家供菜烧纸祭祖宗外,还要一一到祖宗坟墓上烧纸钱,叫送“压岁钱”。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丧葬仪式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淡化了,

  旧时很多丧葬礼仪,尤其充满迷信色彩的形式,不断遭到人们的摒弃和抵制,移风易俗,丧事简办,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一些传统悼念习俗,也正在被文明、健康、节俭的方式所代替,

  使传统的仪式具有时代气息。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