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老舍墓志铭:文艺界的小卒
管理员2020-05-15【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下面是由重庆殡葬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老舍墓志铭:文艺界的小卒。更多墓志铭尽在出国重庆殡葬网实用资料墓志铭专题。
老舍墓志铭:文艺界的小卒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66年8月24日,北京太平湖,一个疲惫瘦弱的老人因不堪凌辱投入了湖中,这位在作品中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命,又给无数生命带来愉悦,热爱生活,懂得幽默的老人,就这样孤独绝望的走了。入墓之日,连一捧骨灰都无,投太平湖自尽后,火葬场将他的骨灰遗弃。北京市文联出具的证明函称:“我会舒舍予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老舍先生之死,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沉思,这也是历史的悲剧。老舍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朴素自然、待人真诚、谈吐举止优雅大方,风趣幽默,丝毫没有作家架子的人。他对自己“文艺界小卒”的定位更是值得后来者学习。
“文革”结束后老舍获得平反,人们临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排了一个灵堂,桌上放了两个骨灰盒,其中一个盒前有一张老舍的画像,盒里有老舍用过的两支笔和一副眼镜,还有一两朵小花。
【拓展】
人物简介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1948年唱过黄梅戏,还受到严凤英的表扬。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人物概述
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小说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文学概论讲义》《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老舍幽默诗文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老牛破车》《三团一》《火车集》《残雾》《文博士》《张自忠》《大地龙蛇》《剑北篇》《归去来兮》《国家至上》《谁先到了重庆》《桃李春风》《贫血集》《火葬》《东海巴山集》《微神集》《月牙儿》《方珍珠》《老舍选集》《春华秋实》《老舍短篇小说》《福星集》《上任》《正红旗下》(中途被迫停笔)《我这一辈子》。
剧本
《茶馆》《龙须沟》
生平履历
贫苦童年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永寿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的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而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的时候,由满族贵族刘寿绵(宗月大师)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
赴英讲学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抗日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战后回国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国内工作期间,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文革迫害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中共当局批判,老舍被迫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到中国后,将旅日见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被获准发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笔。此后老舍曾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竹板快书、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但是也未获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而闻名的陈各庄,跟那里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写了一篇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成为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1966年8月23日,本应在家继续休养的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红卫兵冲击文联,老舍与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的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被押着向焚毁京剧服装、道具的大火下跪,惨遭污辱、毒打。血流满面、遍体鳞伤的老舍被押回市文联,又因还手“对抗红卫兵”,被加挂上“现行反革命”的牌子,遭到 “红卫兵”变本加厉的残酷殴打,随后被文联革委会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长安街派出所(为了保护他),直至8月24日凌晨回到家中;而红卫兵组织亦要求他24日上午到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清晨,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当日深夜,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自沉于太平湖,享年67岁。[2]
恢复名誉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茶花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属于他的血衣残片。墓上,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两边汉白玉矮墙,一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写着老舍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文学生涯
早期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篇小说全部载完。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 《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 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
抗日时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老舍告别妻子,只身前往武汉,投入到文艺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 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老舍担任―总务部主任。之后,又转到重庆,“文协”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坚持七年时间,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老舍以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团结各个方面的文艺家,共同致力于推动抗战的文艺活动。并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长诗《剑北篇》用大鼓体写成,《王家镇》《忠烈图》用京剧形式写成,《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用话剧形式写成。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之后,他还创作了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话剧《生日》《春华秋实》等。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 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絜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就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 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主要作品
1923年短篇习作《小铃儿》发表于《南开季刊》2、3合期。
·1928年1月《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28年4月《赵子曰》(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0年《文学概论讲义》(理论)由齐鲁大学出版。
·1931年4月《二马》(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2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炮火击中,《大明湖》原稿被焚,未能出版。
·1933年8月《猫城记》(长篇小说)由现代书局初版印行。
·1933年8月《离婚》(长篇小说)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4年7月《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由生活书店初版印行。
·1934年9月《赶集》(短篇小说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5年8月《樱海集》(短篇小说集)由人间书屋初版印行。
·1936年11月《蛤藻集》(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初版印行。
·1937年4月《老牛破车》(创作经验)由人间书屋出版印行。
·1938年8月《三四一》(通俗文艺集)由艺文研究会出版,独立出版社发行。
·1939年3月《骆驼样子》(长篇小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1955年修改本由人文出版社出版。
·1939年8月《火车集》(短篇小说集)由上海杂志出版社出版。
·1940年4月《残雾》(话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1年1月《张自忠》(剧本)发表于《中苏文化》文艺特刊,并由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1941年4月《面子问题》(话剧)由正中书局出版。
·1941年11月《大地龙蛇》(剧本)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1942年《剑北篇》(诗集)出版。
·1942年6月10日《归去来兮》(话剧)开始在《新蜀报》连载至29日续完。
·1943年2月《谁先到了重庆》(话剧)由联友出版社出版。
·1943年10月《桃李春风》(话剧)与赵清阁合著,发表于《文艺先锋》3卷4期。
·1944年3月《贫血集》(短篇小说集)由重庆文聿出版社出版,收入《恋》、《八太爷》等五篇作品。
·1944年5月《火葬》(长篇小说)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4年11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1部《惶惑》在《扫荡报》开始连载,至1945年9月2日续载完。
·1946年1月《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由新丰出版社出版。
·1946年11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2部《偷生》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7年1月《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由上海惠群出版社出版。
·1947年4月《微神集》(短篇小说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上任》、《牺牲》等十七篇小说。
·1948年9月《月牙集》(中篇小说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月牙》、《我这一辈子》等五篇作品。
·1948年12月《老舍戏剧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话剧《残雾》,新京剧《忠烈图》等五篇作品。
·1949年1-9月旅美期间,创作完成了《四世同堂》第3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并协助两位美国朋友将《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译为英文(《四世同堂》的英译本为缩写本)。
·1950年8月《方珍珠》(话剧)《光明日报》开始连载,至9月14日续载完。
·1950年9月《龙须沟》(话剧)在《北京文艺》1卷1期开始连载至1卷3期续载完。
·1951年8月《老舍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收入《黑白李》、《断魂枪》、《月牙》、《上任》及《骆驼祥子》节选。
·1952年3月独幕话剧《生日》发表于《剧本》2、3月合刊
·1953年5月《春华秋实》(话剧)发表于《剧本》5月号。
·1955年5月《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6年3月《西望长安》(话剧)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6年10月《老舍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入《柳屯的》、《善人》等十三篇作品。
·1958年5月《福星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老舍建国后所写的散文、小品38篇。
·1958年6月《茶馆》(话剧)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1959年5月《红大院》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8月《全家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9月《老舍剧作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龙须沟》、《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四个话剧剧本。
·1961年12月《宝船》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62年4月《荷珠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63年3月《小花朵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文艺随笔、短论30篇。
·1964年2月《出口成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论文学语言、作家修养等方面的文章22篇。
·1965年1月《多写些小戏》发表于《戏剧报》第1期。
·1966年4月《陈各庄上养猪多》发表于《北京文艺》4月号。
·1979年初《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为老舍先生未完成的遗作)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作者于1961年底开始动笔撰写。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的写作多采用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拳》),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老舍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满族正红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针线活和帮佣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妻子:胡絜青,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满族书画研究会会长、北京文联顾问、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等。大女儿:舒济,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副编审;儿子:舒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女儿:舒雨,教授;小女儿:舒立。
感情生活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演讲,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放寒假时,他给胡絜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老舍之死
因文革理想的背弃至死
“文化大革命”中,老舍因承受不了理想的背弃,于1966年8月24日凌晨在太平湖自尽。
七绝——纪念老舍
七绝·舍予四十四年祭
胡德棒
太平湖静暗流汹,
孤影岸边隔日空。
舍予百花别小院,
古稀苦闷葬心中。
他曾经说过:“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却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自杀故地
老舍自杀的太平湖现已不在,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中说过:“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的,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太平湖过去芦苇丛生,充满野趣,后来湖水被填平了,建成了北京地铁修理总厂,今天即使寻得到旧处,也见不到湖面。”
聚合标签:
有用+1! ()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老人去世挽联怎么写
哀思花篮005 挽联的格式要求 1.写作挽联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求对仗,讲求平仄,句式对偶,字数相等,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简短而又独具韵味。 2.写作挽联的字体一般用楷 -
悼词的特征 写给逝者的追思悼词 同事去世追悼词范文
风范永存 悼词的特征 写给逝者的追思悼词 同事去世追悼词范文 悼词的特征(一)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进献 现代性悼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文体,人们以此既寄托悲伤又通过死者的业绩激励后来者。( -
生日随想
然宝,一别三载有余,恍若昨天,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思念,像一张无法挣脱的网,动则痛。这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地沉积在心里。妈妈在万念俱灭中,值 -
长沙妙音念佛堂和庹老师的因缘
为佛教 为众生 纪念庹兴骞老师往生一周年 (长沙妙音居士组回忆整理) 2016年5月2日是敬爱的庹老师往生周年纪念日,“斯人已逝德尤在,今人尤在何修行,莫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