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南安丧葬制度

管理员2019-07-17【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南安丧葬习俗

  内容摘要:丧葬是一种传统庄重的仪式,暗含着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敬重。本文介绍笔者的家乡——南安的丧葬习俗,从发丧、收殓、入殓、出殡、下葬等步骤略微的介绍丧葬制度。关键字:南安丧葬习俗

  小时候就听大人提起“生宜在苏杭二州,死宜在福建泉州”。苏杭二州往往把孩子的出生看成是生命的延续,因此要举行容重的庆典活动。而泉州人却是对老年人的去世非常重视。不管是官宦世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极尽铺张之能事,让死者走得体面。不管是古时还是当代,人们都崇尚灵魂不死的观念,遵循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因此泉州的丧事都是礼节繁缛,隆重纷繁。南安作为泉州较发达的县市,丧事自然是草率不得。

  南安人忌讳说自己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南安人对“死”这个传统观念的独特看法,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

  在南安,长辈寿数将尽,家属们要日夜守护在病榻前,子孙即使在他乡也须回来送终。病危者若为女性,还须及时通知娘家人。老人濒危时,要立即"净厅",即用红布把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像)遮盖起来,俗称“遮神”。逝者的房门要用红布遮起来。儿孙们要赶到病榻前,聆听遗嘱,死者临终前要有儿孙到齐才算“有福气”。老人断气后,儿孙要不断呼唤老人,期望通过呼叫将死者的灵魂招回阳间,俗称“精神”或“叫精神”。呼叫一段时间老人无反应,才可确信已经去世。

  在死者咽气后,家属(俗称“孝男”)要在尸体未变冷之前及时为死者合闭双眼,把四肢和头部与身体摆直。要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擦洗身体,然后替死者梳头、整理面容。接着给逝者穿寿衣,寿衣以“重”(件数)计,上身七重,下体三重,都是逝者生前最好的衣服,最外面穿着绣着“福寿”的枣红色的特制寿衣,一般是生前定制好的。男的穿长衫马褂,女的则披凤衣裙,脚上都穿着黑布鞋。最后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俗称"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白枕头。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称为“长明灯”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驱赶恶鬼,所以它不能被熄灭。逝者头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放着几个包着红纸的芋仔,这碗饭就叫“枕头饭"。孝男们要去外头拔稻草,散乱的放在逝者的房间里,供孝男们跪着哭号,称为“温狗窝”。丧家跪在死者脚边,边嚎哭,边不断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孝男们都要披麻戴孝,穿着白色孝服,男的腰间绑着稻草,挂着一双草鞋,女的要穿白色长裙,男的头上绑着白布,而女的要戴着用白布做成的斗笠状,用没有线头的白线缝成的“头白”,没参加过丧事的孩子“头白”上缝一块红布,以减少丧气。孝男们的鞋子上,要用白胶带粘成“一”字形,代表家里有丧事。

  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则只贴一条白纸成“/”状,双亲既亡则贴“×”状。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纸轿夫背后写有张三李四之类的姓名,类似对死者呼唤。"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显示死者的性别。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大门上有挂着纸糊的白灯笼,白底黑字,称为“孝灯”,一边写着姓,一边写着“某某代大夫(大母)”,以有几代男性计,有孙男称“四代”,有曾孙男称“五代”。

  丧家除了挂白灯笼,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迅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俗称"外家"。“外家人”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逝者不可殓葬。南安人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一般走得飞快,行色

  匆匆,称为"报死"。报死者抵达目的地后,不能进人家家门,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门来才报告死讯,随即离开。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接讯后,要立即奔丧,在接近家门的街头巷口,要边走边放声大哭,叫着"哭路头"。

  大门门楣上挂头布白,门上的对联都要撕掉,丧家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逝者的黑白遗像,用黑纱布绑成一朵花挂在像上,桌上致"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有两个纸糊的小人偶,看守逝者,有两个白色的小灯笼为逝者照明。桌上还摆放着瓜果,如果死者有抽烟,还需摆上烟。来者必先拜忌,然后入内抚慰丧家。灵堂内哀乐奏响,与孝男们的哭声混合一起,使人好不心酸啊!

  一家有人逝去,同宗族的人都要来帮忙。布置灵堂,招待吊丧者,给邻居门上栓红绳子辟邪,煮甜鸡蛋给逝者的亲属吃,晚上还要守护着灵堂,甚至到天亮。丧家还要请一个得道高僧来给逝者超度,请一个儿女双全子孙满堂的“好命人“来主持丧事,带死者”去死“。

  死者入殓前,执事人等开具死者生死时日,请和尚为其推算何时入

  殓,名叫“开斗书”。和尚为其写讣告,讣告一般采用竖式

  书写,告诉亲朋好友,何时逝去,何时下葬。

  死者逝去后,家属每日三餐都要在灵前叫茶敬饭举哀,叫做“捧饭”。捧饭的日数以死者穿几重寿衣而定,如果七重则七日,到期“散饭”。丧家要给女儿家,米龟、芋仔,红枣灯一对,装热炭烘炉一个,都要用红纸包着,合称“烘炉火饭”。亲友们要丧家送为慰问金,俗称“金文钱”,来吊丧的亲友要跪拜,灵前设有跪拜用的草垫。吊客一到,孝帐内的家属放声痛哭,丧家点燃两只香递给吊客,让其祭拜逝者。

  死者人棺大殓之前。要举行"辞生"的祭祀。"辞生"要备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信佛者,则12碗全是素菜。祭时由"好命人"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说着好话,边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样子,将12碗菜―一敬献给死者。"辞生"是死者灵魂辞别人世的最后的盛宴。祭后请和尚诵经,叫做念"铺前经"。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好命人"将12枚硬币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硬币撒在地上,由死者的遗属去拾。同时,"好命人"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获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红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激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了自己。死者遗体入棺前, 孝男们要由“好命人”带领,拿碗或桶到溪边、水井去舀水,碗里放着两个硬币。舀水前要烧香跪拜,把硬币扔进水里,并念到“向你买水了”,据说是向龙王或土地公“买水”,这些水是极其神圣的,可助死者顺利的通过轮回。孝男把“买”回来的水,由“好命人”用白布沾水给死者揩脸,并象征性地为死者擦拭身,一边要口说话,大概意思是死者已净身,将与祖宗见面等等。在大殓之前由孝男们往死者口中放进假珍珠,称为“衔宝”,塞珍珠的时候还要说话:“衔宝代代好”。接着是“压财”,将装有豆谷等种子的米斗放在死者的肚脐(闽南话音财)上。孝男们要在棺材底铺上厚厚的纸钱,俗称“金文”。尸体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人扶双手,放入棺中,将新的衣服、被褥、纸锭等塞入棺中。给男死者带上帽子,手持拐杖,脚着黑布鞋;女死者手上戴满假的戒指手镯。然后裹上“水被”。盖棺前“好命人”口念吉词,拎着小香炉在死者遗体上绕圈以驱逐邪魔,为死者净身;又将香炉在棺材内绕数圈以祛除里面的邪秽。和尚要在旁诵经做功德,为死者在阴间开路。丧属在棺前烧香跪拜,“好命人”在吉时将棺盖盖上。

  接着,孝男们手持“长明灯”,拿着屋里的稻草和死者生前所用之药瓶、草席、碗筷等日常生活用品,送到郊外去焚化,俗称“送草”,一路上孝男们要痛哭流涕,让其他人知道家里有亲人丧生。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晚上,丧家们都要为死者“守灵”,两个穿着古装孝服、画着浓妆的“哭者”,拿着麦克

  风为逝者哭丧,哀婉幽怨,令人不胜唏嘘。

  南安人把出葬称为“出山”。“出山”之日,送葬的亲友到齐,胸前佩戴着白花送上花圈,花圈上写着驾鹤西归”、“登极乐界”、“万古流芳”等等,都有敬逝者的落款。临近"出山"的时刻,孝男们跪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这种号哭要哭到给棺材绑上杠之前才结束。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这叫"转棺"。"转棺"之后,举行俗称"启灵”祭典",即送棺出葬之祭。在灵前排起供桌,排列着丧家五牲(鸡鸭猪牛鱼)全席,次为女婿的牺牲祭品,其他亲戚的祭品摆在最外面的供桌上,点烛烧香。丧主(孝男头)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着丧家本家人跪拜。当这些外亲跪拜时,由好命人号令祭拜,并代他们读祭文。祭文读完后,和尚拿着装着盐米的盆,边念着经文,边把盐米洒向大地。

  启灵祭拜之后,举行钉棺盖的"封钉"仪式。"封钉"时,死者子孙一齐跪在棺尾端,每钉一钉时都由"好命人"念"四句",祝福"点斧":"一添丁、二进财、三子子孙孙好运来“,最后一颗钉只是象征性的钉一下,意味着“出丁”。跪在两旁的丧属停止啼哭,按各自的称谓呼叫死者:“××,闪(躲避)钉啊!”。同时丧乐队的乐器有节奏的敲击,丧家子孙排成长串,在好命人的前导下,绕棺三周,这叫"旋棺"。施罢,孝男们又痛哭号叫着,扑向棺木。紧接着是"绞棺"。工人将棺木用绳绑在俗称"独龙杠"的长长的木杠上,木杠两端又连着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抬,共8人。由宗族青年抬棺。绑好独龙杠后,罩上棺罩。棺罩旁边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棺罩的顶上,安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塑龙头,木杠尾端上龙尾弯翘,象征着死者不死的灵魂,将由象征吉祥的龙陪伴着乘龙西去,直抵极乐世界。这些都是闽南民间姣好的传统手工艺。起行了,出殡队伍以一对丧灯开路。丧灯以白纸扎成,一面写着丧家的姓氏,一面写着“×代大父(或大母)。然后由“好命人”一路撒着纸钱,给小鬼做买路钱,逝者的大孙子手持死者的遗像跟在后面,第二个孙子拿着供桌上的小人偶,第三个孙子拿着小灯笼。一个个花圈绑在车上,缓缓的跟着。西洋乐器队、锣鼓唢呐队,混合的奏响,一路上纷纷扰扰,吸引着路人的目光。两条由龙棺拔出来的长长的白布条,由亲属们挽着,分别走在两旁,称“拔龙须”。龙须最前两人则为女婿或孙婿,称为“龙目”。八人或十六人抬的棺材,缓缓的走在大部队的后方,最大的孝男手持柳枝,走在前头,其他人手扶棺材,一路嚎啕大哭。最后是送葬的亲友们,胸前佩戴着小白花,跟在后面。整个“出山”队伍蜿蜿蜒蜒的如同长龙,延伸至几条街。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时的土葬,已被现在简洁的火葬所取代。出山完后,亲友们一般“不辞而别”,孝男们带着棺材到殡仪场。等到吉时火葬时,要拿水泼向棺材,一边喊着“XX,快逃啊,火烧啦!”带着骨灰盒回来的路上,孝男们遇桥喊“过桥”,遇水喊“过水”,似乎逝者就在孝男身边。回来后,丧家还要由和尚主持,祭拜逝者。和尚拿着盐米,洒向房间的各个角落。整个仪式结束后,丧家要宴请宗族人,感谢他们这几天的帮忙。

  这只是南安丧葬习俗的一部分,随后人们还要做功德、做七日、做百日、做对年、做三年、做忌日,礼节相当繁琐复杂,由于时间的缘故,笔者就不一一介绍。在南安人的眼里,丧礼越是办得隆重,越是哭得惨烈,越显示对死者足够的孝心。对南安人而言,这是“侍死侍生”观念的深刻体现,人们对鬼神和亡灵的侍奉必定甚于对生人的侍奉,这正是南安丧葬习俗的特殊性的所在。

  受访对像:谢女士林先生林先生

  受访者年龄:48岁50岁80岁

  受访者从事职业:工人商人退休工人

  受教育程度:小学中专小学

  参考书目:彭维斌《闽南丧葬仪俗的民间考察》,《南方文物》2004年第三期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聚合标签:殡葬管理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