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节地生态安葬遵循了回归自然与回归人之本然两个基本原则

管理员2020-09-01【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在倡导、实施火葬的背景下,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具有相当幅度的进步意义。而殡葬改革有必要追根溯源,解决根本问题。

  笔者认为,处理殡葬问题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回归自然。古代儒家有“死欲速朽”之说,道家有“物化”思想。《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物化”接近今人生物循环说。“死欲速朽”“物化”是符合人类依附于自然,回归于自然之规律的。不难理解,“回归自然”是人类处理殡葬问题的第一基本原则。

  二是回归人之本然。汉代“家业千金”的杨王孙“死欲倮葬”(《汉书·杨王孙传》),是希望以赤子的状态回归,正所谓“回归人之本然”。纵观人类文明史,殡葬弊端大多与等级相联系。殡葬形式的未来发展有必要淡化等级观念,人怎样来,就怎样走。由此可以归纳出人类处理殡葬问题的第二基本原则,“回归人之本然”。

  以上第一基本原则是从自然规律引申出来的,以不破坏环境,进而促进环境改善为基本要求。第二基本原则是从社会发展角度作出的考虑,以殡葬改革促进社会进步为基本要求。

  “节地生态安葬”作为一项国策,则要与古代优秀思想、正确做法衔接,还要考虑民风民俗的接受度。

  综合考虑历史、观念、现实等多种因素,笔者认为,树葬、草坪葬等符合相关环境保护要求的节地生态葬式值得推行。

  就树葬而言,一树一葬,建一标志,形成数据库。后人可以在电脑、手机终端见树见照片见简历如见人,献花烧纸,各自采取自己的祭奠方式。可以考虑以废弃竹木等为主料,添加黏合剂以固化,制成可降解棺材,入土后可自然分解,一者符合环保原则,二者与传统习俗保持衔接。旧式棺材确实不可取,而有所继承、有所改进、推陈出新,就可以为今人所用。用可降解棺材送逝者,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向“物化”,于风俗于人情都是合适的。以高大乔木间距5米计,1平方公里中可植树4万株,葬4万例骨灰。加上草场、耕作区等隔离带,老年人去逝后以自己的最后贡献形成广袤的绿色植被,还子孙一方净土,造福子孙后代,可以安心了。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