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及其改良

管理员2020-09-03【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一、清明节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之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农耕社会以后,劳动人民发现日、月、年构成了历法的三要素。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清明作为24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经确定。我国最早的太阳历以及《国礼·春官》明确记叙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的天文历的最基本常数,秦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了24节气。由于24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24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家家门口插柳条,祭扫坟墓和郊外踏青。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清明节的来历有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清明节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1],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晋文公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诗句,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寒食节、清明节不过是统治者用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了,并流传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祭祀先祖渐成习俗。

  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每当清明来临之时,人们不免勾起一阵哀思,想起死去的故人。于是,总要到死者的墓上祭扫一番,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其实,清明节不但但是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它是一个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节日,其内涵十分丰富。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三月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清明一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精神气爽,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清明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如插柳,拔河、踢足球、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的习俗。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宋代最为流行,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红楼梦》中的清明活动贾府十分重视,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明活动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

  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既缅怀祖先、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社会和谐。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四、清明节是以缅怀和感恩为主题的祭扫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三个节日是纪念死者的,一是清明节,二是七月十五,三是十月初一,俗称“鬼节”。清明节主要是扫墓,捎带祭奠一下也是理所当然的。祭扫即祭祀扫墓,亦曰墓祭。“压纸”就是墓祭,一年两次,春在清明,秋在重阳。春祭不拘清明正日,前后皆可,惟以清明日最盛。事前先打扫墓地,锄去污草,然后排上祭品。祭祀完毕,用肉油擦墓牌,使字迹不至模糊,并将纸钱数张,用石头压于墓石之上,俗称为“压纸”。在我国民俗中,对已故的亲人都有固定的祭祀之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在家或到墓地祭祀亲人,以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在传统丧葬礼俗中,初终的第六天为一“七”,以后的第十三天为二“七”,以此类推,逢“七”必祭,五“七”为大祭。至此,丧事活动基本结束。

  从节日上来说,清明节是祭祖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唐朝开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在继承。清明节祭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家祭,即在家里设供或在祠堂太庙祭祖[2];一种为墓祭,即去坟茔墓地祭祀祖先[3]。清明节祭祀祖先主要是墓祭,这大概与清明时天气睛和适于户外活动有关。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教极力倡导孝道,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受儒教孝道思想影响,丧葬礼仪中日益形成了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繁琐的丧俗;再者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心目中的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曹地府,因此,古人总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清明节的大致时间在每年4月5日前后[4]。清明节亲人上坟祭扫,一为祭奠,二为扫除坟上杂草,以示后继有人,香火不断。扫墓不仅要清除杂草,还要拢坟,添上坟头,上压纸钱等。为什么要在清明节除草和填土哪?因为中华先民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场所,墓穴相当于房屋,坟墓如果长满了青草或者坟土流失,就像房屋被毁坏了一样,因此必须除杂草,填新土,等于是对死者房屋的修缮。有条件的人家,清明时还修坟立碑,可见墓祭之重要。后来人们就以扫墓称清明祭奠。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后10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五、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存放场所(殡仪馆、公墓或骨灰堂)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据研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25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国外也有类似我国的“清明节”

  随着岁月的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意愿、是一种家园、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存、是一种离别、是一种聚会、是一种欢乐、是一种悲哀、是一种思念、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对话、是一种赞颂、是一种重生、是一种回归……

  慎重追远,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激励后者是不独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国亦有类似于我国清明节的活动。如,5月6日是叙利亚的烈士节。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待烈士亲属;5月30日是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8月份,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机关、企业放假3天,城里人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9月1日是突尼斯的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10月31日是墨西哥的亡灵节(也译作万灵节),晚上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戴上祖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相传这源自印第安人的风俗;11月1日是法国的万灵节,人们除祭扫先人陵墓,还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与西方人比较,东方人特别是中国的汉民族,祖先观念非常浓厚,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七、清明节祭祀亦应与时俱进

  2007年12月14日,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3号,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5],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办法》规定,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1天。同时规定,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各放假1天。其中,2008年清明节放假3天[6],这是对公民休假、休息权的尊重,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对中国的殡葬服务行业而言,即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清明、春节、中秋等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敬祖情结的节日,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过节形式和在人们心中的轻重有所不同,但人们一旦发现自己离传统太远,便会自觉不自觉地重新回归到传统上来。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尊崇英烈、认祖归宗的纽带。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时至今日,清明前后,各学校或单位也要组织去烈士陵园凭吊先烈,缅怀其丰功伟绩,追述其优良品德,以教育后人。有些学校或单位还在这一天在烈士陵园烈士墓前举行入团、入党仪式,做些义务劳动。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为清明节增添了许多内含,在祭炎黄二祖的同时,悼念自己的先祖,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在今天的清明活动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清明节集中放假3天,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人流、车流高度聚集的局面,甚至可能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为了缓解清明节集中祭扫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和给交通、公墓、殡仪馆造成的压力,民政部在2008年将向全国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节。

  [1]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2] 家祭与祠祭不同。祠祭在宗祠或文祠行之,家祭则在家堂或俗称"公婆靠"前行之。宗祠为全族人所公有,家堂则为一家人所私有。同是宗教仪式,祠祭近于公开的、群众的、集合的性质,家祭近于私有的、个人的、单孤的性质。家祭的形式:设灵堂、客祭和做七。家祭亦为忌辰,惟性质稍不同。祭为吉礼,忌辰虽非凶礼,然父母、丈夫忌日尚有吊哭者,甚或赴坟地啼泣者。忌辰多是祖宗生死之日,生日为"生忌",死日为"死忌"。每岁每祖、每妣忌辰,合家男女,无论大小,必先斋戒,脱下吉服,换上素衣(不是孝衣),备办美味佳肴、时鲜果品,致祭于祖宗灵位之前。然后合家之人,按序一一叩拜。忌辰家人多坐守家内,亦不哀哭,不许出外宴乐,平淡度日而已。

  [3] 这种扫墓的祭祀活动,称为“墓祭”。但是,在我国古代究竟有没有“墓祭”?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古不墓祭”和“古已墓祭”。墓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除草和填土。因为中华先民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场所,墓穴相当于房屋,坟墓如果长满了青草或者坟土流失,就像房屋被毁坏了一样,因此必须除杂草,填新土,等于是对死者房屋的修缮。有条件的人家,清明时还修坟立碑,可见基祭之重要。

  [4] 根据统计结果,1901年至1943年间,清明节的日期为四月五日或六日;1944年至1975年间,清明节是四月五日;1976年至2000年则为四月四日或五日.2000年以前,闰年的清明节为四月四日;平年就在四月五日。

  [5]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

  [6] 2007年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2号)规定:“4月4日—6日放假,共3天。其中,4月4日(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4月5日(星期六)、4月6日(星期日)照常公休。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