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清明五愿

管理员2020-09-05【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清明,这个长期被排斥、淡化甚至鬼怪化的节日,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先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被定为国家假日,这件事本身,说明了什么?成为国假的清明怎么过?它会对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城市管理形成哪些冲击?会给经济运行和社会秩序带来何种改变?会在思想文化层面产生什么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今天在座谈的人,同清明关系最直接,角色最独特,更应当认真思索和对待这些问题。 细数国家假日,从元旦到春节,唯有清明,既是全民节日,又有特定的节日操办者。这个操办者,就是中国殡葬行业及其主管机关民政部门。如果把清明节比作一场晚会,我们就是主持人,要站在前台串连引导,使节目顺畅演出,使演员尽兴发挥,使演员与观众良性互动。如果把清明节比作一席盛宴,我们就是厨师,要在后台烹调制作,让菜肴色香味俱佳,让营养搭配齐全,让食物可口又有利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也是我们特有的节日。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作为过去的政府殡葬主管机关的官员和现在的行业协会联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个法定清明节,我在欣慰之余,更想说说自己的所思所忧所愿。 一愿平安。城市化、社会化加速,公墓、殡仪馆距离社区越来越远;时间推移,入葬公墓和寄存骨灰堂的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发展,家庭拥有小车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三条,任何人改变不了。因此,清明节“排堵”,已成为近十年间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而且情势愈演愈烈。今年开始,清明由不放假改为放三天,这种改变是分流了祭扫的人头,还是激起更多的人上路?现在谁也无法作出结论。有人预言,中国今后将在春节“民工返乡”之外,再增加一次清明节“居民下乡”的人口大流动。此言或有夸张,但清明节公路交通拥堵毋庸置疑。且不说拥堵造成事故,危及生命财产安全,酿出“祭扫路上添新魂”的惨剧,就是路上的爬行延时,也足以搅乱祭扫行程,破坏祭奠应有的哀思情怀。紧接着道路拥挤的是墓园和骨灰堂人满为患,也不说发生火灾、踩踏等重大事故,仅仅无序的人流和嘈杂的噪音,也将使所有的祭奠仪式失去应有的肃穆庄严。可以说,“平安清明”就是一场大考试,考验着城市政府、民政部门、殡葬单位的智慧和能力。民政部这次会议,首先研究“清明节应急预案和处置办法”,就是对这场考试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但愿这份答卷得高分,但愿各地在此基础上交出更满意的答卷。 二愿多元。清明作为节,原始的意义,也是农事节气之节,同春分、谷雨等并无不同。由农事节气演变出祭扫风俗,经历了两千多年。而后由俗入礼,被正式确认为民俗节日,至今又有一千多年。岁月记载着清明顽强的足迹,时间锤炼了我们民族不懈的追求。翻检典籍,咏读古诗,我们得知,自唐以降,下逮明清,先人们的清明,尽管有无知带来的愚昧,有重礼导致的繁琐,但其核心,却从未偏离“慎终追远”、“孝为德本”等精神主题。其活动内容,也不仅限于祭扫,还有品食青团、燃点薪火、踏青植树、戴柳赏花、修理农具以及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等。历史上的清明,从来是多元的,既是祭祀节日,又兼备岁时、农事、庆贺、游艺功能。它带给人们的,是哀而不伤、敬而不畏的追思情怀。它向人间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景仰,对生命的祈愿,对传承的守护,对众生的博爱。反观今天,在大批大破几十年之后,丰富多彩的清明还剩下什么呢?如同送别逝者时的十分钟、三鞠躬、转一圈(俗称一三一)一样,我们费尽周折赶到先人墓前,又来一次“一三一”吗?国假清明,不应当再这样过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尽快给客户提供各种文明、典雅的祭奠服务,从祭品到祭礼,都既体现历史传承,又符合现代精神。让我们呼吁和推动社会各相关部门和领域,都来参与清明,建设清明,从饮食到旅游,从经济到文化,从体育到娱乐,开拓出新的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项目、节目、内容、品牌来,让清明回归多元,让节日真正精彩。 三愿平和。清明既然是要保护的遗产和全民的节日,政府的主导作用自然不可或缺。“封建迷信”这个词,长期被扣在清明头上,成为制定政策、实施禁令的基本依据,并不是遥远的事情。挖祖坟、拆祠堂,以及其他方式的批判、斗争,都是在革命的旗帜下进行的。在清明这样该保护的传统节日被毁弃的同时,一些地方却在大造新节日,大到西瓜、小到芝麻,都成了节,还有所谓“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参演”之类成套经验。这一冷一热,反映了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文化上的民族虚无。这样的态度,当然于清明无益。国假清明,从此年年要过,亿万人民出动,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但愿政府领导在面对百姓时,有平和宽容之心,无颐指气使之态。对节日的管理,少干“革命”,多搞建设。对历史习俗,多作引导,少发禁令。对提倡的新方式,多作鼓励推广,少搞强求一律。对愚昧低俗行为,多做具体规范,少扣政治帽子。新的清明正在发育成长,它需要政府的呵护。 四愿平心。媒体是社会的良心,清明的平安健康,离不开舆论的扶持。过去一些年里,我们常见的是“清明时节语纷纷,连篇累牍说死人,借问罪魁何处有,记者爆料殡葬门”。这种对现实情形的严重扭曲,一方面表明殡葬行业确有问题,比如体制性积弊依然存在,行业信息公开程度太低,从业机构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等;另一方面,也表明媒体对清明的意义认识不够,对殡葬的了解有失偏颇。去年,我们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足,在部分大城市开展联合宣传活动,化对立为协作,变被动为主动,使清明的舆论环境大为改观。实践证明,“我们影响媒体、媒体引导舆论”的方针是正确有效的。但愿这条路能继续下去,使更多的媒体、更多的记者加入保护清明、培育清明的行列,客观公正地报道殡葬,平心静气地解读历史、书写现实。 五愿多样。多样指的是服务,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也是对我们能力的考验。对人民大众清明消费的巨大需求,不应该低估。对清明消费中精神产品的需求更应当重视。对传统习俗可能出现的复生,应该早作准备,既要挖掘整理并及时推出其中优秀的遗产,也要防止低俗愚昧之风沉渣泛起。对近几年已经萌发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新风俗,要进一步完善,有步骤地推广。墓园、骨灰堂,所有与清明有关的殡葬场所,都要适应形势变化进行改造整治。总之,无论硬件软件,无论物资精神,都要有全新的面貌,用我们多样化的服务,迎接我们自己的节日。愿我们的努力,赢得这样的赞誉:不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殡葬!(作者:陈群林)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