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树立和谐理念,深入开展公墓业规划科学研究
管理员2020-09-06【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树立和谐理念,深入开展公墓业规划科学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 乔宽元 021-65693978, 200093 上海率先全面完成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签名倡导实行遗体火化的任务,除特许外,实现了100的火化率,与此同时,公墓也完成了由遗体葬到骨灰葬的历史性转变。上下50年,殡葬界沧桑巨变。 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上海市民政局不失时机地组织专家展开了公墓规划的研究。 在规划研究的开始阶段,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难题: 【难题一】 在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殡葬习俗改革后,上海要不要立即进入“不保存骨灰”的第二次改革? 【难题二】 上海殡葬工作者创造了花坛葬、室内葬、海葬等各种节地葬和不占地葬法,在公墓规划中,究竟按何种葬法进行? 【难题三】 我国各项规划一般按五年、十年进行,公墓规划的时间周期究竟如何确定? 【难题四】 上海80的公墓面临“死墓危机”,究竟是新建一批公墓,让老墓去“死”,还是提高土地供给,优先激活老墓? 【难题五】 骨灰在墓中的保存时间,上海早年定为70年,在新的公墓规划中,究竟按多少年为合理? 【难题六】 上海依然存在困难群体,在公墓规划中如何处理好墓地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 【难题七】 上海现存的公墓布局呈现不均衡性,在新的公墓规划中,如何体现公平原则,让市郊各区县共担市民“死有所葬”的责任? 面对种种难题,上海市民政局领导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高度上去认识面临的新问题,探索创新,寻求新思路,谋求新对策,去化解公墓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一.高度重视老龄化社会中的“亡口积累效应”,防止普发性“死墓危机”,确保公众“死有所葬”,营造祥和社会。 【亡口时间分布】 上海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当今的期望寿命超过80岁,年死亡人口已超过10万。以后的几十年中,年亡口的时间分布又呈现不均衡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亡口呈增长趋势。 【亡口累积效应】 亡口一旦入墓安葬,就被固化在墓穴中,从而发生“亡口积累效应”,一年10万、二年20万、三年30万……上海墓地中已有了“百万大军”。从2002年-2052年累计亡口将达到849万!到那时,上海年死亡人口将超过23万!80年后,上海现有的一千多万人口将相继转入“地下”。 【死有所葬】 “死有所葬”是公众的基本权益之一。在“入土为安”的葬法下,意味着我们必须每年增加一定量的墓地,形成墓地供给增长趋势,才能实现“死有所葬”。上海市历年来对墓地实现了严控,墓地供给严重不足。 【死墓危机】 面对增长的亡口,亡口累积效应凸现,暴发了普发性的“死墓危机”,成为城市老龄化进程中的不和谐音。 据统计,上海约80的经营性公墓,平均在5年内出现“死墓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现行的葬式,平均在5年内,公墓就将“满园”了。 【两难选择】 在规划中,面对的亡口“累积效应”,面对普发性“死墓危机”,究竟是“适度提高土地供给”,还是“寸土不让”,任其“死墓危机”加剧?这在土地稀缺的上海,确实是一个“两难选择”。 【重视民意】 经民意调查,上海92的公众仍然要求骨灰墓葬,仅有极少部分公众赞成海葬。调查表明,面对千年习俗,要是采用硬性行政措施规定“下海”,将可能引发新的不安定因素。 【服从大局】 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社会 进入矛盾凸现期。公墓规划必须服从大局。我们不应该也不允许因公墓规划的失误而引发新的矛盾,甚至激化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添乱。 【节地小墓】 因此,我们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在公墓规划中采用了“入土为安”的具有节地特征的1㎡骨灰墓葬为基本依据,规划公墓建设所需的土地总量。 【规划期限】 在公墓规划期限上,我们一反规划的老规矩,根据亡口时间分布曲线显示的特征,把公墓规划期定为2006~2045年,进行40年的一次性规划,并提出了分步实施的方案;同时,进行了公墓循环利用的研究,在墓地资源的供给和节约利用的结合上,确保公墓业的持续发展。 【存放时间】 同时,对骨灰在公墓中的存放时间,提出九条评价指标和七个方案,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方案优化。(对“九条指标”的权重值是通过民众调查得出的) 【七个方案】 骨灰保存时间的“七个方案”是: 方案1:70年 方案2:50年 方案3:40年 方案4:30年 方案5:20+10年 方案6:20年 方案7:10年 【方案优化】 从表可知,“10年”方案为得分最高。但是,系统科学告诫我们,在人参与的系统中,最优方案往往不是满意方案。在“10年”方案中,“公众接受度”指标最差,为50分。如果我们的规划要采纳这个“公众接受度”“很差”的方案,表面上很革命,但要为之支付的巨大的额外成本。 【方案分析】 在“20年”和“20+10”两个方案中,两者仅差3.3个百分点,因此并无本质上的优劣。从社会学角度分析,“20”方案所可能引发社会不和谐因素。调查表明,人们在作存放用期的判断时,通常从血缘纽带代际关系来思考。代际年龄成为思考这个问题的“心智模式”。 【方案选择】 以往,社会学将20年为一代,即相临的两代人之间差为20岁。可是,上海普遍晚婚晚育,代际年龄普遍大于20年,平均在20-30年之间。因此,从和谐理念出发,上海在公墓规划中将骨灰在墓中的存放周期选择了“20+10”年方案。 二、努力降低墓地负魅场,适度提高公墓规模,积极营造祥和的社会氛围。 上海现存的公墓面积过小。全市41家经营性公墓平均为145亩,同时还存在仅几亩的小面积墓地。公益性墓地更小,村头埋葬地则更是见缝插针,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格局。 公墓的规模,究竟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众说纷纭。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 建设小墓地,可以利用土地边角料,择地相比容易。但是,由于受千年传统习俗的影响,公众不愿接近墓地的心理严重存在。台湾学者将公墓纳入“避临设施”的范畴。 【吓咾咾的负魅场】 经我们研究,墓地周边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场。人们一旦进入这个“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吓咾咾”的感觉。这是一种与祥和氛围相背的一种“不和谐”。 “场”的大小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的大小直接相关。我们把这个场,称之为具有斥力的“负魅场”。不愿在公墓周围办工厂、置住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公墓周边难以高增值利用。 假定公墓为圆形,其负魅场离墓地的径距为R。 当公墓的面积M不变时,R与负魅场强度G的关系: R越短,即离墓地越近,公墓的负面影响越强,反之亦然。当R→∞时,则负面影响为零。 【负魅率】 曲线表明,当R大于500米时,其公墓的负面影响强度G明显降低,且影响很小。我们在规划中,将500米(R)定为理论“阈值”。实际的“阈值”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得到。 我们把负魅场的面积(p)与公墓面积(M)的比值称之为负魅率,负魅率越低,意味着公墓的负面影响越小。那末,在R=500米时,不同面积M的墓地,负魅率(B)是多少? 【负魅率曲线】 表:公墓占地面积与公墓影响区域计算表 公 墓 公墓负面影响区域 负魅率B=P/M 公墓占地面积(亩(M))影响区域半径(R,米)负魅厂占地面积P(亩) 100 500 1305 13.05 200 500 2150 10.75 300 500 2366 7.89 400 500 2549 6.37 500 500 2716 5.43 600 500 2862 4.77 700 500 2993 4.28 800 500 3112 3.89 900 500 3239 3.60 1000 500 3354 3.35 【10>1000】 从上可见,一座百亩墓地,其负魅率是13.05,而一座千亩墓地,其负魅率值仅是3.35。大公墓的负魅率比小公墓的小得多。10座百亩墓地的负魅率是等量的千亩墓地负魅率的39倍。 【机会成本】 墓地负魅场的存在,使公墓周边土地失去了高增值利用的机会,社会为之“支付”了高额的机会成本。10座百亩墓地相比于一座千亩墓地,其负魅场的机会成本高达39倍! 【小墓地高“成本”】 在当下的上海,每平方土地的机会成本为5000元,占用70年,则为35万元。小墓地的负魅率极高,比大墓地的机会成本是高得惊人的。从中可见,社会为包括公益性、经营性墓地在内的小墓地“支付”了数字惊人的机会成本。 【小墓地大浪费】 从中可见,在对墓地的心理态度相同的情况下,等量面积的墓地,小墓地对于大墓地,其负面影响要大,社会为之“支付”的机会成本要高。小墓地大浪费;大墓地大节约。因此,在规划中,为了提高社会和谐度,降低负魅率,节约土地,在公墓建设规划中,确定了墓地面积在千亩之内尽可能大的原则。同时,把提高社会和谐度和节约土地作为公墓规划的基本方针,以此为方针,正确处理老墓与新墓地的关系。 【老墓扩张优先】 老墓在经营了二、三十年后,周边公众形成了“习以为常”的心理;同时,公墓的绿化和形象建设的加强,都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下降。因此,对不足千亩的老墓,凡有条件的,实行“老墓就地扩张优先”的方案,让公墓焕发青春,这成为一种有利于营造祥和气氛,有利于节约土地、有利于大大地减少机会成本的重要举措。 【新老墓对比】 评价指标供给方式 土地利用率 择地的方便性 社会成本 建设速度 建设成本 导入期 投资回收周期 公众认同度 老墓“就地扩张” 高(40↑) 较难 低 快 低 短 短 高/快 择地新建公墓 低 很难 高 慢 高 长 长 低/慢 三、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墓地大统筹,确保困难群体“死有所葬”为和谐社会服务。 【关注“困难群体”】 确保困难群体“死有所葬”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从上海来看,郊区与市区都存在困难群体,但以郊区为主。随城市化的加速,“三个集中”力度的提高,社会主义新郊区的建设,农村中可以随意埋葬骨灰的土地最终丧失,向我们提出了必须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体的“死有所葬”的体制模式。 【小公益大浪费】 上海现有的公益性墓地均属小型墓地,不少是以村为单位。这种“小公益”墓地,对于邻村具有排它性;小墓地乱脏差问题突出,不利于营造祥和氛围,社会为之“支付”的机会成本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公益是大浪费。因此,我们提出了“两个提升”,一是提升等级,由以村为单位提高为以区县级为单位,建立1~2座的公益性墓地;二是提升开放度,不仅向本地困难群体开放,而且为中心城区困难群体服务,形成公益性墓地对全市困难群体“一视同仁”的格局。推动“小公益”向“全覆盖”发展;对于经营性公墓,则要求承担公益责任。 【多种模式】 上海创造了“闵行模式”与“浦东模式”。前者是公益性墓地高度集中的模式,为改变乱埋乱葬发挥了良好作用;后者,则由开发商出资迁墓,经营性公墓提供廉价墓穴,承担起公益责任来。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在规划上,我们对于不同的公益性墓地采用了不同的政策性方案。详见下表。 【政策设计】 关于公益类埋葬地、骨灰堂、公墓的政策性规划设计一览表 【大统筹大节约】 我们不仅要确保农村困难群体的“死有所葬”,而且要确保城市困难群体的“死有所葬”,全面统筹,城乡全覆盖,提高公益水平;同时,取消村头小公益墓地,在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体制之间进行统筹,所节约的土地超过三千多亩。小墓地向大墓地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社会为之“支付”的机会成本,也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和谐程度。 四、实现区县之间的统筹,提高墓地布局均衡性。 【布局均衡性】 上海经营性公墓的布局是经过历史上长年的发展而形成的,运用均衡性分析方法,以上海地质原点为坐标原点,作直角坐标,形成四个象限。 【两个发现】 同时,在公墓土地的规划量设计中,经过公众入葬行为进行分析,有“两个发现”: 其一,上海中心城区的公众在择墓上,没有产生对某一个郊区的特定偏好。甚至出现了从上海之东的杨浦区赶到上海之西青浦区的“大跨度”入葬的情况; 其二,郊区公众一般选择所在区县入葬。极少有东部南汇区的公众到西部金山区的墓地“入葬”。 上述“两个发现”,为我们进行中心城区与各区县之间的统筹,凸现中心城区与各区县的和谐;进行各区县之间的统筹,凸现各区县之间的和谐,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越来越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共担死葬责任】 为此,我们在规划中,将中心城区年亡口的数据平均分配到各郊区县,而各区县自己承担本区县的亡口入葬的责任,从而有效地防止可能出现的个别区县在承担公众“死有所葬”中责任太重的情况,以实现负担基本均衡,有利于和谐发展。 【和谐●统筹】 在公墓规划中,我们坚持了科学的和谐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确保“死有所葬”,提出了应对“死墓危机”举措,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统筹协调,妥善处理“老墓”和“新墓”的关系、中心城区和郊区县的关系、墓地的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关系、存放周期“长”与“短”的关系。一次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使公墓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成功地解决了公墓发展中的“七大难题”,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规划中的有些内容已经落地。 【新的难题】 我们注意到,上海常住人口正呈上升趋势,目前的户籍人口为1350万,常住人口1778万。有人口学者预测,上海人口有可能超过2000万,这对公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墓地资源条件下,如何确保人口的进一步高度聚集对“死有所葬”的需求?不重视这个完全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也将就会出现不和谐音。 【狠抓节地】 我们在规划中,一方面要求适度提高土地供给;另一方面,狠抓节地,全力推广小墓穴;推广节地的花坛葬、树坛葬,推广节地明显的壁葬、室内葬;采取补贴制度,提倡不占地的海葬;同时,正在研究骨灰体积减量化,从而使骨灰盒的体积减小,为公墓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供新的思路,让公墓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聚合标签:
有用+1! ()
上一篇: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殡葬环境
下一篇:殡葬五问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重庆石桥铺殡仪馆告诉你丧葬的文化礼仪
丧葬文化。邵老师说话,而不是一个葬礼,墓地,墓地,所以怎么办?我认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我们的文化,交响乐团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
各朝代清明诗吊收集
清明诗吊,清明悼词,清明祭词 各朝代清明诗吊收集(图文) -
三到周年
三年? 三年! 可你给的伤痛依旧:大哥大嫂虽有腿疾,却执意上山看你,他俩实在是不放心你一个人住在山里,况且渐至严寒时节,风紧地冻。同来山里看你的还有三哥以及你的侄子侄女们,你听到了大嫂的呼告,看到了大哥三哥的 -
《永远的五月》—徐晓
…….我曾经以为,死亡使我懂得了生命与爱。但是当牵着我幼小的儿子站在丈夫的遗体前、陵墓前,当死亡的事实离我越来越遥远,而死者的存在却离我越来越切近的时候,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