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中国殡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管理员2020-11-12【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王阳明认为“志士仁人”应该“看穿生死”。他说:“只为世人,都把生身命子看来太重,不问生死、不学死,定要宛转委曲求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他认为以仁心天理为中心主宰最为重要,如果“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所以王阳明最重要的便是强调要能够看透“当死不当死”,如若是死,要死有所值。如果当死而怕死,昧了良心,害了天理,这种“偷生”,也不过与禽兽相同而已。他认为像比干、龙逢等贤臣是求仁得仁,“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同时,王阳明也曾说:“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观念,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未有融释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学问功夫能把一切声利俗念都看破,但对生死还有一丝一毫的牵挂,那就是对全体宇宙生命,还没有完全融入参透。所以王阳明又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也就是说人生面对生死,要能“见得破、透得过”,才能真正称为合“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心,也才能真正称为此心与天地大化“行无碍”,这才算是真正尽性至命的成功。此中境界,对精神修养的启发,意义深远。

  王阳明的生死观念,是与他创立的“心学”传统分不开的,其上承孟子“养气”之说,并进一步的引申发扬,并从孟子所称的“万物皆备于我,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上下与天地同流”,衍化深入到王阳明的“天地与我同体,鬼神与我同体”。具体地说,就是“我是灵明,便是天地神明之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祸?”所以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甚至鬼神,本来都经过我心之灵明,融合流通为一体,没有任何间隔。他还说:“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人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这种观念,从人的心灵修养出发,升华为恢宏广阔的生命论与宇宙观的融合。

  二、道家的殡葬文化观

  道家思想在我国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古代诸多名家对道家思想的重视并不亚于儒学,虽则认为儒者为入世之说,道者为出世之学,众多成功的士人以至王侯将相却常常是一只脚踏在入世的门槛,另一只脚踩在出世的庭院,甚至于在朝而若隐者,所谓“大隐隐于朝”。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其宇宙观,有其独特的哲学体系,而其通达的宇宙观反映在生死问题上更是独具洞见。

  1.老子的殡葬文化观:辩证的养生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奠定了其在道家的始祖地位,也阐释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至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万物并作,最后都要回归它的根源,所谓“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体现在生死问题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特色的“落叶归根”。如今中华侨胞遍及四海,但多少侨胞故土难忘,有条件的在其死后仍然归葬中土,就是因为“落叶归根”的血脉相承。老子所称“各归其根”,万物回复各自根源,一方面代表了天地的自然现象,但另一方面,同时也表示了宇宙为万物之母,人在生老病死之后,自然也回归大地之母的怀抱。所以,老子又说:“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终身不殆。”他以最亲切的母子关系,比喻大道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代表一切宇宙万物来自于母亲,仍要回到母亲那里,一切落叶到最后还是回到大地,回到根本。这种朴素的哲学理念和生死观念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更契合自然的繁衍。

  

聚合标签:

有用+1! ()

上一篇:特殊祭祀之沉祭

下一篇:丧葬挽联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