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童年:对父亲“报刊”的记忆
管理员2022-02-13【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1300天了。今天是虎年的除夕,不知是否是年龄的原因,闲暇之余又勾起童年对父亲的记忆。
时间应该是70年代末。父亲在乡中心小学教书,正常每周六晚上回家,他的人造革提包中总会时不时的放着一两张报纸,也或许一本两本刊物,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高兴也最值得期待的事情。除此之外,凭心而论,我们还是不希望他回家的。他很严肃,有时甚至是严厉,很少看到他笑。当然那个时代,对于我父亲这样出身的人,值得高兴的事确实也不是很多。
最初看到的报纸是《中国少年报》,最喜欢的栏目是“知心姐姐”“动脑筋爷爷”“小虎子”和“小灵通”。“知心姐姐”这个名字对于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来说都不陌生,她那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形象最容易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小灵通”伴随着我整个懵懂少年,印象更深的是在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又邂逅了小虎子兄妹俩,使得漫游“未来市”的所有幻想,最终一一得到了亲眼验证。
《少年文艺》,对当时同龄的孩童来讲,是比较奢侈的事情,特别是由宋庆龄奶奶题写刊名,停刊又复刊的上海版。现在想来,纯净的品质带来的是阅读的纯粹和美好,是那个时代少年绝佳的成长伴侣,没有之一。接着又陆续阅读了一些《少年文艺(江苏)》,同样是一本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文艺类刊物。虽然后来我无缘成为作家,但也算是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文青”梦,对人生的向上成长,以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想起来,童年时的这些“福利”,应该是父亲最大的“利用职务”之便,虽然报刊星期天阅读后还得放进提包带回学校,但是毕竟留下了厚厚的文学癖好,和童年无法忘却的记忆。
聚合标签:父亲
有用+1! ()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虎年快乐
爸爸好久没来网上纪念堂来悼念您了。去年清明是在街头路口给您烧了一些纸。从2019年开始新冠疫情到现在也没平息。对每个人影响都很大。不过家里人都还好,妈妈相对 -
关于非连续性的清明迷思
▲伊华,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寿园国际集团首席品牌官、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题记:生死本是宇宙之谜,非连续性更为不可知,无解故有所思,不 -
吊念老师
哀思花圈003 永生吊念内蒙古财经学院冯双玉老师 你走了,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没能留下任何言语,2009年1月20日凌晨1点36分,一场意外的车祸,无情地夺去了你那年仅34岁的生命!只留下了,那一段段......一段段美丽而痛 -
巴厘岛古村庄葬礼习俗:遗体腐烂后堆放
在巴厘岛的特鲁杨村,逝者的遗体不是焚烧或是掩埋,而是置于竹笼里,放在树下任其腐烂,只有当遗体只剩下骨架时才会被移到丛林里堆起来。 据悉,在巴厘岛,只有在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