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我终身难忘的经历
管理员2022-02-21【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我出生在军营,从小在军营长大,听惯了军歌和军号声,看惯了整齐的队列和枪炮。我向往部队生活,从小喜欢摆弄枪械,立志要当兵,而且要当一个骑着马为国守边疆的军人。虽然我如愿以偿当了兵,但当时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1972年冬季,有部队到丰润招15至18岁的小兵。当时父亲是武装部副部长,主管征兵工作,我特别想参军,但父亲说我差5个月才满15岁,不符合年龄条件,不让我报名。眼看着周围的同学向老师请假去参加体检,我心里羡慕、着急,恨自己年龄为什么不大一点。这一天,物理老师跟我说,部队来人到学校了解报名学生的情况,问我为什么不报名。我说了原因,老师说了句“真可惜!”谁知,第二天父亲告诉我,部队领导到学校了解体验合格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没想到校长和在场的老师一致向部队领导推荐我。领导非常吃惊,跟武装部说只要体检合格,年龄不是问题。当时征兵体检工作已经结束,部队领导安排医院专门给我一个人体检,结果全部合格,领导很满意,让我回家准备,等通知出发。当时包括我在内一共选定了9个人,就等着穿上新军装走了,我特别兴奋,激动的晚上睡不着。谁知第二天父亲告诉我:“有一个工委书记病逝了,他的儿子成了孤儿,这孩子想参军,我考虑再三,决定把你的名额让给他,你参军的事明年再说”。听完话我特别不理解父亲的作法,心情特别的失望、沮丧,但也只能听父亲的安排。参军梦的破灭使我的情绪低到了极点。半个多月过去了,我渐渐恢复了平静,没想到事情出现反转。父亲告诉我,先前已经到部队的人当中有一个复查时发现有牛皮癣,被退回来了,部队领导要把我带走。就这样,我终于参军了。
多年后想起这件事,心情依然难以平复。
一、父亲的品德影响了我。一个人的威信和信誉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常说要经得起考验,什么是考验,战争年代就看你是不是带头冲锋,和平时期就看在困难面前危急时刻能不能冲上去,在涉及调职调级、个人利益面前是不是讲风格,是不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说得好不如干得好。按常理说,父亲是武装部领导,又负责征兵工作,我本人符合条件,有学校推荐,部队领导也喜欢,让我参军谁也挑不出毛病,9个人当中换谁也轮不到我。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让我退出,成全他人,充分体现了父亲在利益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的优秀品格,展现了一位老革命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父亲的这种品德对我影响很大,参军后每次搬家调整宿舍,我总是让别人先挑,挑剩下的床位我睡。后来在单位当领导,我上任的就职演说,就二句话: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能干的人寒心。我把争取来的功奖名额都给了下属,没有为自己谋一个好处。
二、老师的推荐成全了我。上小学前父母教导我,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做个好学生。我在临汾南关小学上小学,记得是母亲带我去的,班主任是个姓席的女老师,她坐在教室门口,和每个来报到的孩子聊几句后,让他们找座位坐下不要说话,我按照老师说的坐下就没有动,别的孩子有哭的有闹的有玩的,等学生都到齐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席”字,介绍了她自己后,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指定让我当班长。从那时起一直到五年级离开临汾,我一直当班长。1970年转到丰润城关学校后,没用2个月,我又成为班长,初一时除了当班长还兼任年级排长,加上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听老师的话,跟同学关系好,自然成为老师和学校领导眼中的好学生,不论什么活动,只要有一个学生代表,那一定是我。正因为给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印象好,所以面对选兵的部队领导他们才会一致推荐我。如果没有他们的推荐,我当不了兵,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从小到大,父母教我的很多,如今我也年过花甲,回看自己走过的路,由衷感激我的父母。在父亲离开我们3周年之际,以此文寄托哀思。愿父亲安息,母亲安康!
小宁2022年1月27日星期四
聚合标签:回忆
有用+1! ()
更多相关
随机图文
-
经典悼词最简单的
克颂先芬 重庆殡葬网小编整理经典悼词最简单的,可以发个逝者家属表示哀悼,表示哀悼的短信希望对大家有用。 1、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 -
9!(在梦中的女儿啊)有你真好!
(在梦中的女儿)有你真好多少次的梦里我们相守相应在一起,你温柔的笑容烙印在我的心底,在梦里的你就在我身边不再有距离。梦外想你却只能在无声的对白里,见也不容 -
悼词的特征 写给逝者的追思悼词 同事去世追悼词范文
风范永存 悼词的特征 写给逝者的追思悼词 同事去世追悼词范文 悼词的特征(一)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进献 现代性悼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文体,人们以此既寄托悲伤又通过死者的业绩激励后来者。( -
姥姥生平简介【中华祭奠网馆号1019663】
倪二安,甲寅年八月十五日生于湖北沔阳郭河姚河,经人介绍与通海口马套李家四子顺富相识,后缔结婚姻。因父母早逝,两人赴姚河共同照顾幼弟直至成家,在姚河期间,两人过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