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郑敏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管理员2022-02-23【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穆旦
自70年代起,郑敏作为一名诗人进入到美国华裔学者、翻译家和汉学家的视野中,这首先来自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者钟玲(LingChung,1945—)的发现。1972年,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钟玲与美国诗人王红公(KennethRexroth)一起主编汉诗英译《兰舟:中国女诗人集》(OrchidBoat:WomanPoetsofChina,NewYork:McGrawHill),收录3世纪到1970年代共52位中国女诗人的诗作,有12位现代女诗人的36首诗入选,包括:冰心、郑敏、陈明、白薇、蓉子、林泠、钟玲、淡莹、夐红、蓝玲、李菊等诗人,港台女作家占据的比例很高,其中收入郑敏的2首英译诗《学生》(Student)和《晚祷》(EveningRendezvous)。毫无疑问,这个女性诗集顺应了20世纪60—70年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国际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编译者钟玲也是一位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女诗人和学者,她对中国女性诗人历史谱系作品的译介与评价富有眼光,可谓筚路蓝缕。1978年,由科斯曼·卡罗尔(CarolCosman),基夫·琼(JoanKeefe),韦弗·凯瑟琳(KathleenWeaver)主编的《企鹅女性诗集》(ThePenguinBookOfWomenPoets,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出版,在英、美、澳、加、新西兰等国发行,再次收录了钟玲和王红公翻译的郑敏英译诗《学生》(Student)。自此,郑敏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女诗人,得到了海外学者和诗人的关注,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美国,另一位为中国现代诗歌译介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是俄亥俄大学的华裔学者张明晖(JuliaChangLin,1928—2013)教授。1992年,她编译的《红色平原上的女性—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集》(WomenoftheRedPlain:AnAnthologyofContemporaryChineseWomen'sPoetry)作为熊猫丛书之一,由英国企鹅和中国文学出版社推出,收录了冰心、林徽因、傅天琳、舒婷、翟永明等32位女诗人的101首诗作,其中有3首郑敏的英译诗,分别是由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BonnieS.McDougall)翻译的《茧》(Silkworms),由张明晖翻译的《希望与失望》(HopeandDashedHope)和《云鬟照春(清代画家吴毂祥的一幅仕女画)》(ACloudofHairGleaminginSpring,WuGuxiang’s‘PortraitofaLady’,QingDynasty)。这3首诗是郑敏在新时期复出诗坛的新作。在本部诗集中,张明晖对郑敏做了专门的介绍,提及她在1943年到布朗大学攻读英美文学研究生,但这个时间有误,应是1949年。

杜运變
张明晖曾于1985年夏天回到中国访问,收集大陆女性诗歌方面的资料,特地拜访了郑敏、陈敬容、舒婷等女诗人。2009年,张明晖主编出版的《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选集》(Twentieth-CenturyChineseWomen'sPoetry:AnAnthology,NewYork:M.E.Sharp),是她主编的前一本诗集的扩展版,收录了从新诗萌发到当代的40位中国女诗人(包括台湾)的245首诗作,并对每位女诗人做了精炼的介绍,比较全面地展示了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的历史与现状。本选集除了对经典诗歌的译介外,还翻译了80年代之后的一些新人新作,这次收入了郑敏的8首英译诗:《音乐》(Music,1940s)、《云鬟照春(清代画家吴毂祥的一幅仕女画)》(ACloudofHairGleaminginSpring,WuGuxiang’s‘PortraitofaLady’,QingDynasty,1984)、《童年》(Childhood,1993)、《我从来没有见过你》(I’veNeverSeenYou,1993)、《心中的声音》(TheHeart’sVoice,1993)、《戴项链的女人》(TheWomanwithaNecklace,1984)、《一株辩证之树》(TheWorldofHeraclitus:ATreeofDialectics,1970s)、《当你看到和想到》(WhenYouSeeandThink,1993)。除了《音乐》属于40年代的郑敏早期诗作外,其余7首皆写于80—90年代,从其诗集《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中选出。在评价郑敏的创作特点时,张明晖指出:“郑敏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复杂态度是变化的,甚至有点刺耳,令人感到不安:女性被认为是父权压迫的受害者,但她们也是心甘情愿地屈服于这个压迫者。无论郑敏的诗歌创作质量是否始终如一地获得成功,但她拓宽了中国女性诗歌和中国现代诗歌的总体范围,其贡献引人瞩目。”
第三位大力译介中国现代诗歌的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比较文学系系主任、诗人与批评家叶维廉(Wai-LimYip),他在《我和三四十年代的血缘关系》(1977)中追溯了自己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承接关系,尤其是受到了辛笛诗歌的启发与影响。1992年叶维廉主编《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现代中国诗歌1930—1950》(LyricsFromShelters:ModernChinesePoetry1930-1950,NewYork:Garland),收入了18位诗人的100首诗,“九叶派”(TheGroupofNineLeaves)诗人刚好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有郑敏的英译诗10首(占这部诗选的十分之一),是从《诗集:1942—1947》中选出的《晚会》(MeetingatNight)、《冬日下午》(AnAfternooninWinter)、《金黄的稻束》(GoldenSheaves)、《音乐》(Music)、《怅怅》(Sadness)、《Renoir少女的画像》(Renoir’sPortraitofaGirl)、《秘密》(Secret)、《树林》(Forest)、《村落的早春》(AVillage:EarlySpring)、《寂寞》(Loneliness)。前5首的译者是梁秉均(LeungPingkwan,笔名也斯,1949—2013),后5首的译者是叶维廉。在本书的绪言中,叶维廉聚焦“为什么在30—40年代的中国诗坛会出现现代主义”这个问题,其见解对英语世界的读者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认为1930—195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非完全受西方诗歌影响,也受到了当时的党派和政治观点左右。诗人们在战争时期的创作体现了他们在技巧和内容上的独创,呈现了民族意识和外来意识形态的对话,是吸纳借鉴与自我创作的结合。在介绍郑敏的创作特点时,叶维廉指出:“冯至、卞之琳、辛笛、郑敏和杜运燮都强调诗中的这种恍惚状态,或把客体作为沉思对象,以此揭示眼前浮现的事物的自然特质。……这种出现在郑敏的诗歌(如《寂寞》)中的凝神观照状态,以及对观照对象的内心独白,都揭示了诗人沉溺于冥想内省的意识。”他认同郑敏的诗歌观:“对于郑敏而言,诗歌是文化的塔尖。没有诗歌,一切文化都只不过是失落的、缺乏灵魂的乌合之群。我们写诗,是为了抵抗人的物化,抵抗灵魂的流失。”80年代初,叶维廉频繁穿行于北京、香港与美国之间,访问大陆诗人,与郑敏取得了联系,这开启了他们之间长期的合作与交流。1985年叶维廉特地邀请郑敏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访问教授,给美国大学生讲授中国新诗,促进了中美诗人之间的密切交流。

聚合标签:优秀祭文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