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郑敏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管理员2022-02-23【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三、以郑敏为例:中国现代诗歌的译介与传播策略

一般而言,中国当代诗人走向世界文坛的路径主要有自我传播、同行传播、机构传播等,通过发表出版、学术研究、翻译与媒介推广,逐渐为人(读者、学者与译者)所知,达到文本化、学术化、经典化的效果。郑敏是一位充满智性与才学的女诗人,也是熟稔英语诗歌的翻译家和善于交往的国际化学者,她始终保持独立自主,个性突出,思想敏锐,在持久的寂寞与孤独中坚守一个诗人的独特思考与写作,是中国百年新诗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这些优异的品质使之成为中国当代诗人的中流砥柱之一。郑敏作为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经典地位之确立,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起步、发展、转型及其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全球化的语境、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等有密切关联。作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个案,通过研究她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与学术评价,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的有效策略与经验。

(1)来自文学界的同行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得益于富有眼光的翻译家、批评家、学者、汉学家的译介与研究。如果我们对郑敏诗歌英译本的译者、编者、评论者的身份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从事中文诗歌翻译的群体主要由诗人或大学教授构成,如许芥昱、叶维廉、也斯(梁秉均)、钟玲、奚密等都是华裔学者,有些同时也是诗人;汉乐逸、杜博妮、闵福德、伊歌、(日本)秋吉久纪夫等是精通汉语的汉学家或翻译家,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与郑敏有较好的私交,熟悉译介的对象。此外,随着国际女性主义思潮的兴盛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郑敏的女性身份引起了海外女学者和女作家的关注,如张明晖、奚密、钟玲、杜博妮、伊歌等女性研究者都很关注中国现代女性的诗歌写作,郑敏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总之,以上提及的译者、学者、诗人、汉学家大多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群”“中国诗人朋友圈”,他们往往具有特殊身份(华裔学者、汉学家)、文化角色(诗人、翻译家或学者),都以译介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为己任,在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语境中发掘以郑敏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成就,推动了郑敏之类的现代诗人进入中外诗歌的经典化行列,确立了中国先锋文学的合法性与独特性,其积极的翻译与大胆的评价往往走在了同时期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前列。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丰富复杂与多元化的趋势,证明了它并非只有一种占据主流的权威之声或单调的意识形态话语,而是有趋于审美化的、具有冒险与探索精神的各种先锋诗歌流派。

02
诗人的自我传播与国际形象:
郑敏是一位具有世界视野的现代知识分子,入选英国《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和《国际妇女名人录》,其教学、研究与创作构成了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郑敏就读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又在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受到了比较严格的哲学与外语训练,学贯中西,思维开放,能言善辩,且性格温和,心性博大,健康长寿,是一位同时代作家中极其罕见的非凡女性。尤其是在80年代之后,郑敏的国际交流频繁。1984年,郑敏应邀首次参加了荷兰鹿特丹举办的“国际诗歌节”(此后她又多次参与这个重要的国际诗歌活动)。1985年9—12月,郑敏应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邀请,赴美访问,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学术交流,因为自1955年回国后,时过30年,郑敏才有第二次机会重返美国,她在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现代诗歌”课程,同时阅读70年代后的西方后现代诗歌,接触到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潮,这开启了她用结构—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反思20世纪汉语文化的议题。1986年2—6月,作为美国科学院对华学术交流委员会(CSCPPC)的特邀学者,郑敏再次赴美,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阿波利斯分校;并参加了加尼福尼亚举行的中国新诗巡回朗诵演出,获得圣河西(SanJose)“名誉市民”的称号。由于儿子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此后郑敏多次赴美探亲,居住在伊萨卡,切身体验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汇,写下了一系列域外诗与实验诗。1990年10月—1991年1月,郑敏又赴香港中文大学讲授“中国新诗史”。不难看出,郑敏知识广博,英语交流能力强,能与不同国家的学者、诗人进行对话,善于接受新理论新观点,能言慎思,直言不讳,是一位充满智性与艺术情趣的女性知识分子,具有率真坦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海内外翻译家、批评家、诗人和读者的尊敬与青睐。应该说,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人,郑敏在海内外的自我传播还是非常成功的。

聚合标签:优秀祭文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