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父亲的神奇故事(文字部分)

管理员2022-03-10【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父亲对管院那位帮过他的老汉一直怀着感激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晋城我哥那里住着时,还专程去看望了他,并让我哥给他买了一副棺材板。
领妻归宗
1937年腊月,父亲听说他后五姑夫被红枪会打死后,才又回到山西。回去时,他不敢贸然回家,先去沁水县尉迟打听了打听他姑父的消息。他走到尉迟对面的沁河边时,天已很黑,已是掌灯时分,他脱了鞋,挽起裤腿,蹚着带冰碴冰冷刺骨的河水过到对岸,进了尉迟他姨姨家。过河时裤被浸湿,便一边在火炉旁烤裤子,一边了解核实他后姑父的情况,然后又到岭上看了看奶奶,住了几天,才回他五姑家。
回去后,他姑母对他怀恨在心,态度更加恶劣,让他去她们家在下伏开的煤窑挖煤,干了一年多。他感到,一是又脏又累又危险,体力实在难支,二是受歧视、受虐待,心情压抑,实在难以忍受。
1939年,又发生了一件更令他和母亲痛心的事。母亲生了个女孩,坐月子期间,其五姑只给了二升小米。母亲因饥饿生不出奶水,也没有别的替代品给孩子喂养,因此,没过满月,孩子就被活活饿死(自此,母亲再未生过奶水,我们兄妹们基本是靠米汤汁和柿皮水喂养大的)。孩子死后,他五姑也不管不问,毫无自责和怜悯之心。按照当地习俗,小孩死后,要请别人给抱出去,不能自己人往外送,因而,父亲只得自己去找人,给了人家一点小米,让人家把孩子抱出去。这件事对父母的刺激和打击很大。
对他五姑的无情态度,他们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为了自尊,母亲一气之下回了娘家,父亲也下了决心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带母亲回梁街自己母亲家去,自力更生,开始新的生活。他五姑看他们难以驯服,不好使唤,也不愿再留他们,也想让他们离开。于是,父亲于当年离开下伏,回到了梁街,恢复了梁姓。临走时,他五姑只给了他们三升糠,七八根玉米,连他们的结婚嫁妆也没有带出来。
自强自立
父亲回到梁街后,因家里只有两眼土窑洞,人口多,住不下,只能串门住,先挤在亲人家里。后来在蒿峪借到了房子,才和母亲搬了过去。
蒿峪是个大村,村边有一条芦苇河,河床很宽,土地以山上的地为主,也有一些河滩地,自然条件比梁街要好得多。蒿峪离梁街有十多里,他姐姐出嫁后的家和他姥姥家都在那里。他借的房子,就在他姐姐家的后院,是一间东屋。
一天,大伯去蒿峪叫他,说奶奶要给他们弟兄们分家,让他回去。但他让大伯给奶奶说,他要自力更生,不要家里的一砖一瓦,就不回去了。分家时,奶奶虽然按他的意见,没有分给他房屋和土地,但也还是分给了他一口衣柜和一张长几桌。不过,这两件家具一直放在岭上,他从未去搬过。
在蒿峪,他靠给别人打短工、租种土地、赶骡卖炭等维持生计。母亲除做家务外,也摊些煎饼卖,增加点家里的补贴。
租种的土地主要是山上的,只能靠天收,也有几分是村边的,可以浇水。
蒿峪有一个煤窑,他常常买上煤或炭,用骡子驮上,到二十里外缺煤的地方去卖,有时换成粮食,驮回来再卖。骡子是他姐夫家的,他占一条腿,即四分之一股。
1940年日寇占领阳城县城后,阳城出现过多种性质的政权组织并存的局面,有日伪县维持会,蒋介石系县政府,阎锡山系县政府,共产党领导的县抗日政府。所以,阳城既有日伪区,也有抗日根据地。1942年后,县抗日政府又以公路和日军封锁线为界,分为阳北和阳南两个县政府。
蒿峪曾一度沦为日伪区,后又成为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根据地。当时根据地缺盐,政府就组织人力到外地买盐,父亲就踊跃参加。由于路途远,来回要走好几天,沿途经常有土匪出没,见货就抢,还要穿过日伪区,而日伪区对盐查得很严。于是他们就几个人组成马队结伴而行,在通过日伪区时,为避免盘查,就白天住,夜里走。每次上路时还得给马蹄绑上布,避免走路发出声响。在驮盐途中,总是提心吊胆,险象环生,有一次,他的同伴闫随保差点丢了性命,在他的帮助下才脱离危险,两人也从此成了生死之交。
在蒿峪的头两三年,由于父母都能吃苦,也没有孩子,所以日子过得还比较舒心。
支援抗战
1938年日寇侵入晋东南后,企图打通晋城经阳城到侯马的交通运输线,因此很快就打到阳城,但遭到国民革命军和八路军的顽强抵抗,在阳城界内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日寇还出动了飞机扫射,给老百姓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1940年后,日寇又多次到乡村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到处烧杀掠抢,制造了多起惨案。

聚合标签:父亲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