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吾友老吴

管理员2022-03-14【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吾友老吴,浔城名流,此番为文,绝非谬托,实乃出于一片深情的缅思。
我与老吴结识很晚,彼此相结源于一本书。

2013年的春天,当时我在船检上班,帮人看门,因下岗,生活窘迫,谋个事挣点收入,贴补家用。我不为财死,但必得为生而挣扎,我很为自己能谋得这份力所能及的事而庆幸,因了这份事,我能活命。一天,文友钱兄来到船检,对我说,他新认识了一个朋友,正在写历任的九江刺史。我一听,很振奋,啊!九江还有这等人!

钱兄说,“我在他面前也提到了你,你想见他吗?我带你去。”我思忖了一下,说“算了吧,又不认识,见什么面”,于是搁置。当时我不是故作态,而是不想“攀附”,我以为,人于贫贱中,不攀附也是一种自尊。

如此蹉跎,一晃数月。一天中午,钱兄带着一个人来到船检,但见那人温文尔雅,满面谦和,举止略显滞缓,气宇间透着一股学究气,整体上显出一种慢条斯理的风度。一进门,钱兄就指着他对我说,“这就是写九江刺史的老吴,大名吴圣林。”又指着我对他说“老石”,我连忙伸手相握,口称“幸会”!来人道“听老钱说过,说你爱读书。刚完成一部书,有九江刺史的内容,但不是专谈刺史。你喜欢的话,送你一本。”这让我很是喜出望外。钱兄道,中午他们去应一个饭局,路过这里,特意进来看看。我很喜欢这个“特意”,因为这个特意,我与老吴算是相识了。

没过几天,老吴独自来到船检,掖下夹着一本用塑料皮包裹着的书,一进门便递给我,谦言“拙作”。我接手竟忘了言“谢”,急切地拆去塑料皮,但见《六朝九江志》五个大字赫然入眼,不禁“啊”道,“大著啊!”随后方补上一句“謝谢”。这本书便让我与老吴从“相识”到“结识”了,这天是2013年7月27日。

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鄙人有一秉性,每获书,无论是获赠还是购得,都要在该书尾页记上所获日期,是赠的受赠于何人,是购的购于何处,然后钤上自制的“老石藏书”的印章。《六朝九江志》这本书的尾页上,工工整整的写着:“吴圣林先生赠书,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并规规矩矩的钤着“老石藏书”的印鉴。

此书到手,我用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将它通读完毕。该书记事起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孙、刘柴桑结盟为始,(不是该书第一个字的起始记事,见该书第三章第二节军事同盟篇,P32孙刘结盟条),止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止,(亦不是该书的终篇记事,见该书第六章第一节文臣武将篇,P141周罗睺条)。此书将这段历史时期共381年间发生在九江地区的史事,从地理、历史、文化三大层面,设九个章节,详实地记载了九江的沿革变迁,风土人情,是一部有跨朝的地方断代史。

首先这种构设布局就很新颖,选这一历史段而为史,老吴是动了脑筋,费了心血,而作此选取的。未读此书前,我曾与友人言,读史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觉。我通过读史,感到九江每当处在历史大分裂时,总是显得特别的重要。于是萌生要写一篇这方面的专题文章,题目都拟好了,《试论九江在历史大分裂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为此平时我在读书时,便开始注意收录这方面的史事材料。我欲写此文的历史时段,当然以东晋南北朝为主,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大分裂时期,也考虑含南宋和元明之际的这段历史,这段时期的九江也很显眼。但我作为欲写一篇文章的设想还未起步,老吴的《六朝九江志》就面世了,这时我便觉得,我再写这样的文章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一次,我与老吴交流读《六朝九江志》的心得时,谈起了这件事,老吴鼓励我说,“不能这么认为,你的想法也很独特,很有见地。把文章写出来,总是好事。”但面对老吴的这部宏著,我放弃了初衷,怯而止步了。其他几位老友也都劝我完成此文,我想,一篇文章,永远也不能与一部宏著相比,既然已见大山在前,何必还要再堆一个小土坡呢!

此事仅隔一年,次年秋,老吴又送我一本书,《寻真集》。我于2014年8月21日获得此书。两年出两本书,我的感觉是,老吴进入了一个创作旺盛期!这本书名就取得很有意思,老吴本人对此也作过一番解释,说“寻”是一字两用,既指寻阳,又含寻找意,可通释为“寻找真实的寻阳”。另“寻真”又是他平时发表文章的笔名,他的网名即为“寻真使者”,“寻找真实”就是他的追求。

聚合标签:优秀祭文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