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45岁博士突然离世,为什么中青年猝死频发

管理员2022-06-18【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45岁博士突然离世,为什么中青年猝死频发

大河健康报记者 张保富

6月14日,旷视科技官方微信发布讣告: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博士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2022年6月14日凌晨去世,终年45岁。
据悉,孙剑博士6月13日还到公司正常上班,没有看出任何异样,“所有人都很意外”。据媒体公开报道,孙剑博士平时喜欢运动,并没有基础疾病。分析认为,其猝死的可能性极大。
近年来中年、青年一代猝死者频频出现,作为家庭、社会的中流砥柱,为何他们会被“猝死”垂青?

人工智能专家不幸离世

2022年6月14日凌晨,世界级人工智能学者、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博士,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45岁。
资料显示,孙博士生前曾带领旷视研究院团队,研发了包括移动端高效卷积神经网络ShuffleNet、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AI生产力平台Brain++等多项创新技术,引领前沿人工智能应用。在他的带领下,旷视研究院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院。孙剑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摄影学,拥有超过40项专利 ,自2002年以来在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17年,他带领的旷视团队在被誉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三大顶级会议之一的ICCV上,击败谷歌、微软、Facebook等巨头,获得了CCOO(常见物体图像识别)竞赛单项冠军,旷视也成为首个在CCOO中夺冠的中国企业。2020年,孙剑博士入榜“AI 2000计算机视觉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第二名。他性格谦和乐观,憨厚忠实,在圈内口碑极佳。其猝死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也有太多普通人通过这项死讯才认识孙剑博士,并表示遗憾。他的离世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损失,也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损失。

猝死年轻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中年、青年猝死事件越来越多。
张先生今年34岁,从事律师已近10年。平时,他为了尽快解决代理人的法律纠纷,长年累月的熬夜。记者虽然不是学医出身,但上次见他时,明显能感觉到他气血不足,面色苍白,那一脸的疲劳证实着他身体在“抗议”。
“我也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想起当事人的事情还没有得到解决,我只好强迫自己更加卖力的工作。”张律师说,自己有时也担心自己有猝死之忧,为此他给自己买了多份保险。
曾经我们常常诉说的“还年轻,努力拼搏”,变成了如今“注意身体”的口头禅。
“从2016年开始,我在临床上接触到的猝死案例确实比以前大幅增加,去年我接诊的一位猝死患者仅29岁。”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朝华告诉记者,中年人猝死的病例如今开始“常见”,年轻化趋势明显。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金盈说,去年4月4日早上5点左右,某地120指挥中心接到紧急呼救电话,患者自述剧烈胸痛、大汗淋漓,120急救人员5分钟赶到现场时,病人已出现意识丧失。然而经过积极的抢救措施,仍未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2020年4月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急救医学》刊登的论文《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也显示,心源性猝死为猝死的最主要类型,占57.8%;肺源性猝死排在第二位,占21.6%。30岁~63岁的群体,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环境、饮食变化、生活工作压力增加,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巨大,从而使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中青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升高,不少中青年人心脏很可能很早就出现了问题,但自己不知道。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依然加班熬夜、过度劳累、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同给本来已经虚弱的心脏施以重拳。
猝死的高危人群往往是一些平时看似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他们不像老年人那样重视疾病的信号,平时也很少进行用药、检查等健康维护,从这方面来分析,他们比老年人更易被猝死“垂青”。
 

通过心电图、超声可发现大多猝死前兆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引用的一项研究,我国的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41.8/10万。
虽然发病率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以中国庞大的人口推算,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要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张朝华说,就年轻人而言,猝死一般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病因。常见的先天性猝死病因是先天性离子通道病,如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等,可表现为突发室速,甚至室颤,导致心源性猝死,心动过缓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至心源性猝死。相关先天疾病多数可依靠价格低廉的心电图即可发现端由。
后天因素最为常见。如群众熟悉的冠心病心肌梗塞、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以及各种特殊的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因素。一般来讲,在临床中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大多能够发现。
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为例,患者平时很少有不适症状,剧烈运动后会突然加剧,致死率高。部分心肌病患者,或许白天还在正常工作,晚上睡觉时突然发生危险。“令人惋惜的是,不少人在猝死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张金盈遗憾地说,有些人在猝死前没有什么明显征兆,多数人在心源性猝死发生前的数天或数月,部分患者可表现出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症状的同时又具备以上导致心脏骤停的因素,建议提高警惕,注意休息,预防心源性猝死。不少人认为,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很健康,心脏偶尔感觉不舒服,也认为自己是短时间内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所致,长期将健康抛之脑后,导致悲剧发生。他说,猝死者多是心脏病所致,尤以冠心病居多。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阻塞、痉挛,或二者同时发生,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此外重度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脏高度肥厚或扩大,都能引起猝死。其他因素如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电击、溺水等均可引起心脏猝死。常见诱因精包括神因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轻微外力作用、感染、过热过冷等。
对于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患者,在采取积极的心肺复苏的同时,立即送到能够进行急诊冠脉造影、放置支架的医院,同时能够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如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等。

要把握好猝死急救黄金4分钟

“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关键时刻真的可以救人一命。”张金盈介绍,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当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突发意外时,最令人遗憾的做法是,患者已经发生心搏骤停,家人还在盲目等大夫或将病人送往医院,而不是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这无异于断送掉了患者40%~60%的生机。
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现心搏骤停,多数是由室颤引起,家属应当机立断,在经一两次胸前区叩击后,立即将患者放于硬板床平卧,做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救护者应在患者的右侧,左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向后推,使患者头向后倾斜,家属的右手放在患者颌下向前提高下颌骨,立即开展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张金盈强调,急性心梗离我们并不遥远、猝死就在我们身边。早期急救,把握好猝死急救黄金4分钟是挽救生命的重要节点。
临床工作中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心脏猝死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尽早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是抢救病人成功的关键。患者心脏骤停5-10秒就会出现意识丧失,倒地;30秒即出现全身抽搐情况;60秒会出现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8分钟出现脑死亡、进入植物状态。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在发病后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抢救就会死亡,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

预防猝死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

无论是中年还是青年群体,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我们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向抢救难度大的“猝死”说不。
张朝华介绍,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维持良好的身心条件。
定期体检。市民一定要及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体检,一旦发现身体指标有异常情况,一定要重视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群体,更要注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连续高强度熬夜会导致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过度劳累通常与连续熬夜相辅相成,警察、记者、医生、科学家、演员、都市白领等都是“过劳”的高发放群体,长期过度劳累会导致血氧含量下降,对心、脑细胞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若不注意休息,长期如此,会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概率提升。建议市民规律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不连续熬夜,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适当舒缓、排解压力等。
积极治疗疾病。部分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大动脉破裂、肺动脉栓塞、肺梗死、脑卒中、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手术意外等都有导致心脏骤停的风险。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生活中应格外注意生活调养和正规治疗,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概率。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