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娘的故事

管理员2019-11-19【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朴素的信仰观,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母亲变了。 过去母亲每逢和别人拉家常时,总是以泪洗面的情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逢干起家务活儿时,嘴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哼唱着小调。 是日子过得富足了,打心底感到高兴?不是,因为刚刚解放还没有几年。 是孩子们都长大成才了,按耐不住心头的愉悦?也不是,因为五个孩子 ,四个还在上学。 那可能就是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忘掉了过去的伤心事,不自觉地流露出愉快的心情。 这最后一条可能就是母亲由悲变喜的主要原因。 其实,随着我们对母亲品德、境界的深层领悟,这一条也不能成为母亲心情转变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应该是,母亲知足常乐的“无欲”心境和以慈悲善良的心态去宽容他人,自觉“放下”了过去的一切烦恼和痛苦。 有了愉悦的心情,学习唱歌当然就成了母亲求知欲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新内容。也是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 提到母亲学唱歌,一幅幅终生难忘的画面便会顿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在城里四关的大街小巷里,不时会碰到一位四五十岁的女盲人,她左手拿着一根用以探路的竹竿,右手当当地敲着一面自带锣锤的能够一只手操作的专用小铜锣,走街串巷地给人算命。 一个夏日的中午,烈日当头,汗流浃背的她走了大半天也没人找她算命。她凭着特有的记忆力,用手中的竹竿敲着找到我家门前的笨槐树,又熟练地找到墙根的那块条石,坐在上面歇歇脚,落落汗。在休息时,她随意地唱起了“送情郎”小调。这时,母亲正好出来买菜,刚到门口就被这一悠扬的歌声给吸引住了。母亲很快买回来菜,上前对盲人说,“大妹子,这会儿没活儿,就先来我家坐会儿吧。”说着就拉住她手中的竹竿,领进了我们家。进门后,母亲先让她坐下,倒上茶水,递给她一把扇子,接着又赶紧去给她煮了一碗鸡蛋面条。 母亲的举动,感动得盲人不知所措。她不停地说,“事主,别客气了,别客气了,有啥事你就说吧,是给谁算卦呀,还是选日子?” 母亲说,“我一不算卦,二不选日子,我听你歌唱得挺好听的,想让你教我唱歌。” 听后,盲人哈哈哈地笑个不停,“我还当是有啥大事呢,这点小事也值得让你又是吃,又是喝地伺侯?” 自此之后,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有空,她就会来我们家教母亲唱歌。 冬天,把她扶到炕前的火台上。夏天怕蚊子叮咬,母亲也不管她衣服干不干净,总是要让她躺在蚊帐里。就这样母亲陆续跟她学习了近两年的时间。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母亲学会了《送情郎》、《小放牛》、《苏三起解》、《妇女解放》等不少民歌和戏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母亲感到最神秘,最崇拜,同时也感觉着最自豪的就是她还教会了母亲唱歌谱: 嗦嗦啦嗦伐嗦咪来顿顿来,嗦嗦啦嗦伐嗦咪来顿顿来,嗦啦哆哆啦哆啦嗦啦来伐,嗦啦哆哆啦哆啦嗦啦来伐,啦哆啦嗦咪来咪,啦哆啦嗦咪来咪,嗦嗦啦嗦伐嗦咪来顿顿来...... 说到母亲对这段歌谱的崇拜,不能不使我联想起母亲的一次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反常表现: 那是在1980年夏末的一个晚上,母亲兴致勃勃地来到弟弟屋,说是让我们看一件东西,于是我们在家的姐弟几个都聚到楼上。这时,母亲非常得意地从她一个小包裹里拿出了一个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据说是母亲为自己做的送老头饰。(母亲的送老衣自己都早已做好了)我们一见此物,心里顿时像是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沉闷地透不过气来。而母亲却如同在试穿自己的“嫁衣”一样,满面笑容地戴在头上让我们看。并让弟弟给她拍照,说是给我们留个念头。就在这次“反常表现”上,母亲还给我们唱了不少她所喜欢的歌,并且都让我们给她录了音,其中就有这段让我们永世难忘的,也是母亲最后留给我们的,永远愉悦我们心情的普通歌谱。 还有一件就是母亲让大姐夫教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一歌的故事。 当时正在天津音乐学院上大学的大姐夫放假在家,正好赶上电影院上映《霓虹灯下的哨兵》,他看了后感到剧中一个反面人物小特务阿飞在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一歌时,以他那轻蔑鄙视的油腔滑调和那地痞流气的不雅动作让人看了特别可笑,回家后,他便学着阿飞的腔调、动作给我们唱了起来。结果母亲看了后,不仅让姐夫重新给她唱一次,而且还非要让大姐夫模仿剧中人物的动作。在母亲的再三要求下,大姐夫也只好从命。 只见他向前稍微弯着腰,两条腿一前一后,并且还要略有弯曲,两只前臂向上弯曲,两手握拳。演唱时两个胳膊按着节拍一张一合,两腿随拍抖动,前面的那只脚掌还按着节奏一上一下的打着拍子,一切准备好后,便开始演唱。 “解放区的天儿是明朗朗的天儿,解放区的人民就好喜那欢儿......” 本来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一句很严肃的歌词,让阿飞这样一儿化,全给走样了。 就这样,在大姐夫的形象表演下,母亲对这首歌更感兴趣了,当然更让母亲喜爱上这首歌的还应该是这首歌的歌词真正唱出了她的心声。第七章娘的教子方法 可能是因为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也可能是由于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位善良、朴素的母亲。所以,我们从小虽然没有接受过科班的礼仪教育,但是我们却在母亲的言行影响下学会极其朴素的做人理念。 母亲从来没有期待过我们长大后能够求得一官半职,也没盼望过我们将来光宗耀祖。她的惟一期盼就是让她的每一个子女都能成为身体健康,诚实善良,遵纪守法,知足感恩,安稳谋生,本分做人的社会有用之人。 为了实现这一个愿望,母亲用她一生的言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子方法。这套方法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长期计划。既能宏观指导,又能有的放矢。 回顾娘的教子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以提倡向上的正气,确立争当先进的方向。 二是以自身慈悲善良的身教树立起向善的榜样。 三是以丰富多彩,无所不包的传统文化言传教导贯穿一生的做人方法。 记着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在家一进门的左边墙上,有整个一间房的面积,全都张贴满了全家人所获得的各种奖状。这是母亲多年精心设置的“家庭光荣榜”,也是母亲给全家人提出的无声的向上奋进的目标。 至于母亲的身教,那就更不必多说了。在前文“娘的为人处事”等几章中,记述了娘的慈悲善良,宽容忍让等众多事例就足可成为我们一辈子也学习不完的榜样。 提起母亲言传教子,那可就真需要费些章节了。因为,母亲教子虽然没有做出像孟母三迁那样培养出孟子那样伟人的千古佳话;也没有像岳母刺子那样训子报国,培养出民族英雄岳飞的伟大壮举。但是,母亲却出于她对教子使命的渴求,不顾自己不识字的先天不足,硬是以她超人的记忆,非凡的鉴别能力,从听来的众多谚语俗语中和广为流传的俗话、笑话中筛选出一套既有教义,又不入俗套,更没有垃圾语言的精辟语句作为自己修身之本,教子之据,并能始终适时准确地应用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 说起母亲的言传教子,真可为是褒有褒言,贬有贬语,醒有醒句,劝有劝辞。使得得心应手,用得恰到好处。 记着小时候母亲带我去参加过一次公审大会。公审会结束后,只见五六个死刑犯被押上刑车去执行枪决。其中有几个已经吓得站不起来了。正当我心灵第一次被这一场景震惊时,母亲严肃地对我说,“人犯王法身无主”,犯了王法自己再后悔也没有用了,亲爹亲娘也救不了你呀。所以生为一个人啥时候都要牢牢记住“犯法的不办,犯私的不拿”。 母亲的这句话不仅给我们明确了做人的底线,使我们懂得了奉公守法的道理。而且给我们规定了一生都要遵纪守法的戒律。 上学时,每个学期总会看到不少同学很长时间交不上学费,而我们这个不太富裕的家庭四个孩子上学却从来没有拖欠过学费。当我不解地问母亲,难道咱家有钱吗,母亲笑了笑说,咱家不是有钱,而是娘把得紧,会过。没听老话说吗,“新钱不来旧钱不走。”“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光受穷”,“年年防歉,夜夜防贼”,“丰年不忘歉年”。这一连串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精句不仅让我们熟记于心,而且让我们懂得了精打细算,防患未然,风险意识等持家兴业的治家理念。 在我们将要参加工作,走向社会,与人打交道之前,母亲又及时地,有的放矢地传授出一系列的名言警句,教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言谈举止,如何对待工作,如何结交朋友。 在参加工作时,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有挑选什么好的工作和热门岗位的机会,所以我们姐弟几个都是顺其自然地从各自行业的最基层的工种做起的。因为母亲的一贯教导就是,“干活儿累不死”,甭挑三拣四的,“都想坐轿谁抬呢”?啥活儿都得有人干呀。“不下辛苦役,难得人上人”。甭管干啥活儿,只要勤勤恳恳学习,踏踏实实干活,“功劳买转帝王心”,当你工作干出成绩后,早晚领导会发现你的。母亲的这一套看似平淡实存深刻哲理的教导为我们踏上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诚信做人,自强不息的基础。 在接人待物上,母亲常说的是:交往人是有讲究的,不能啥人都往家里领。没听老人说吗,“跟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子学吓人,跟着勤的没懒的,跟着吃的没攒的”。这一段形象直白的语言,让我们从小就深深懂得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在为人处事上,母亲常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懂得尊重别人。常言说得好,“大骡子大马值钱,人大了不值钱”。 “与别人共事什么时候都要做到过去针过去线,不能专顾头,不顾屁股”。“两好合一好,鏊子热了烙的饼才好”。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饭给了饥人,有话给了知人”。对人要宽厚绝不能亏待别人。因为“亏天不下雨,亏地不纳粮,亏人损阳寿”。这些就是母亲传授给我们善待他人的道理。 遇到不通情理的人,母亲也有一套理论依据那就是,“啥贵不吃啥,谁怪不惹谁”。“惹不起,躲得起”。“天下啥人都有,缺一种也不成世界”。 在既惹不起,又躲不了的时候,母亲教我们选择了“忍”。为了让我们想得开,忍得住,母亲仍有一套劝人的说辞:“人害人增福的,老天爷害人齐哭的”。“人安好心天不昧,人安歹心天不留”。 “受屈人常在,能忍者自安”。“人长天也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了蒺藜谁收刺儿”。 母亲的这些有关为人处事的说辞,不仅明确地指出为人要继承发扬民族文化所提倡的慈善、谦卑、无私、忠厚、宽容、忍让、感恩等一系列传统美德,而且还明显表示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及因果报应的必然观念。以此来抚平我们因无法躲避而受到伤害的心。 当我们步入长知识学技术的时期,母亲不失时机地提醒我们:“人大心开,武艺自来”。以此增强我们的自信心。“靠墙墙倒,靠鬼鬼跑,靠个土坎垃还被一风刮了”。“求人不如求自已”。母亲的这些醒世之言,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在求知的道路上别人是靠不住的,要想求得真知,只能依靠自己。同时,她还清晰地为我们指明了求知上进的方向——自立自强,一生奋进,永不止步。只有靠自己的刻苦奋斗,才能为自己争取出更广阔的天地。 随着子女长大,将要面临成家之时,母亲又会及时地对我们进行成家前的教育。母亲说,居家过日子说话,做事那可都是有讲究的,可不能由着性子胡来。她说:“多干 活,少说话”。“能想着说,甭抢着说”。“话到嘴边慢三分”。“对着矬人不说短话”。“别哪把壶不开就提哪把壶”。更不能“临死张张嘴,狂话说不尽”。“笑话人,不如人”。“两亲家不和妮儿的事”。“捎话要好的说了,坏的压了”。千万不要“捎话捎多了,捎东西捎少了”。“会说话当钱使”。“到别人家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好小子不䞍祖业产,好闺女不争嫁妆衣”。“年轻受贫不算贫,老了受贫贫死人”。“五尺汉子雄雄走,身上带着老婆手”。“饥了粗糠甜似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娇养孩子没下落”。“十分精力甭使尽,留下三分给儿孙”。“憨秧结大瓜”。“要说理,颠倒比”。“亲人是苦主,苦主是亲人”。“人家精得吃不了,自家精得不够吃”。“打不怕,噘不怕,敬能敬怕”。“穷家出孝子,乱国显忠臣”。“孝顺还养孝顺子,无义还养无义郎”。“好庄稼别喊,好孩子别谝”。“一辈儿传一辈儿,辈儿辈儿留咯磴儿”。“有重生的儿女,没有再世的爹娘”。“小孩别笑白头翁,开花能有几时红”。“麻鸭翘,尾(音已)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后边,把媳妇背到炕头上”。“没不是的老的儿”。“糊涂老的儿连阴天”。 母亲所传授的这一系列良言、警句,无论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事,还是从相夫教子到敬老持家,可以说是无所不到,无所不包。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良言警句牢记于心,见之于行,那我们一定会成为积善之家,也一定会收到有余庆的善果。 小家庭都成立了,但由于各家孩子小大人又工作忙,父母还能给帮上忙,于是,一大家子人仍然需要在一个锅里吃饭。这时母亲又道出了她的一套“理论”依据: “大家在一起打伙挣饭吃的吧”。“一个锅省米,两个火费柴”。“尽尽让让吃不了,争争抢抢不够吃”。 就是在母亲这些“理论”指导下,我们这一个近二十口人的大家庭一直坚持在一个锅里吃饭十多年,而且创造出在全街道家庭团结的典范,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家庭”。 随着各小家庭孩子的长大,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分灶自己过了,母亲又有她的“名言”作为依据: “脚登锅,手把勺,喝口凉水也好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谁老的儿能跟他一辈子,趁娘在都自己练练当家的本领”。 父亲去世后,母亲开始在我和弟弟家轮流吃饭。(实际上自始至终我们也没有制定过什么轮流时间表,到哪家吃随母亲所愿。) 由于我在楼下住,弟弟在楼上住,母亲心脏又有病,上楼不方便。所以多数时间母亲都愿意在我这边吃饭。母亲怕长期在我这吃饭会引起我有意见,就主动给我“打预防针”。 一天母亲在吃饭前突然对我说,“孩的,老的儿吃不穷,老鼠盗不穷。” 我听到后随即给母亲表态说,“娘,你要能天天在我这儿再吃上二十年饭,我就向南磕二十四个响头。” 一句话让娘放心了,娘又不出声地笑了。 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又担心起我们兄弟之间的团结了。为了避免我对母亲偏向弟弟产生意见,娘特意解释说,“天下老的儿向小的儿”。“老的儿是只虎,向谁谁吃苦”。“等到没有娘了,你们老兄弟俩能坐在一起喝杯茶,娘就放心了”。 我说,不仅天下老的儿向小的儿,天下大的儿也要向小的儿。没听说“要得好大让小吗”。 对于我的表态,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除此之外,在母亲的教子名言中还有许多使我们至今都能随时应用在言谈笑语之中的,众多的内容丰富的人生格言和励志名句。这里面既有母亲认可的人生经验之谈,又有她总结出的开导劝人之理。既有她赞赏的为人之道,也有她贬斥的处事恶习。在此,我想以尽可能多的笔墨将其记录下来,让这些凝聚着母亲无数心血的名言精句,变成可传承的血液,世代传承下去。 “忠臣怕开戏,奸臣怕驻戏”。奠定忠奸的是非观。坚信忠臣尽管多受挫折,最终好心定有好报,奸臣虽能一时得逞,但最终绝没有好下场。 “事大事小,到跟前就了”。打气加油,提高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 “儿多母受苦,地多养闲人”。在宣传计划生育时常用的一句话。 “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对遇到人财不幸者的劝慰语言。 “人多鬲不住死,是财鬲不住散”。咒骂一些财大气粗仗势欺人者时的用语。当然,娘是从来不用这种语言的。娘说,恶人让他自遭恶报,咒他会脏了咱的嘴,破了咱的妄语戒。 “买了值,卖了值”。“贵人吃贵物”。“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劝为买了上当的商品而后悔者的话。 “称称萝卜等等姜,别让鲜花配个屎克朗”。提醒给人介绍对象时的注意事项,要门当户对。 “一个小猪还有二两粗糠命呢”。“一份和尚一份斋,和尚不来斋不来”。为暂时遇到学业、事业困难而烦恼的晚辈解心宽。 “一恨十年旺,神鬼不敢挡”。听到背后被人攻击后的自我解脱辞。 “亲亲不共财,共财两不来”。经验之谈,亲亲之间容易没原则,出问题。 “朝内有人好居官,厨房有人大碗端”。社会现象。 “能的娘哭能的,能死了”。告诫别当小能人,要做老实人。 “中不中,看后生”。提醒重视对后代的培养。 “唱戏的比地的”。(地的意为社会的)文艺来自于生活。 “气在一边,饭在一边”。劝生气的人吃些饭,不要伤了身体。 “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好买哄不了拙卖的”。市场现象。意思是价格差不多就算了,不必过分计较。 “要强走不到人头儿嘞”劝人别太争强好胜。 “精的吃嘴儿,能的调鬼儿”。对小孩子的玩笑话 “不蒸馒头蒸口气”。鼓励孩子努力上进。 “傍着罗汉受香火”对身边成功人士的夸赞词。 “打算的越高,走滚越大”。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抱有太高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破罐子熬过柏木梢”。劝有病之人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急买卖连本丢”。劝人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急于求成。 “等到天明才摸到炕边”。比喻醒悟的太晚。 “拜佛只拜一尊”。告诫不要乱求人,以免互相推诿。 “有囊有气早上坟,没囊没气熬成人”。实指真气不饶人,万病气上得。宽容别人也就解救了自己。 “君子不给命争”。以宿命论自我解脱。 “做事不能一条路走到黑”。见机行事,别太固执。 “命里没儿强求子,不是爹死是娘死”。劝人接受现状。 “身安就是福”。揭示了人生的根本。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历史规律,鼓励后辈早日成才。 “笑冬不笑夏,笑夏不知道啥”。穿着礼仪词。 “哪个羊羔不羝母”。对家有不听话的孩子的家长劝说语。 “响鼓不用重锤敲”。对聪明懂礼孩子的赞扬辞。 “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你这个不长眼”。阐述眼力见的重要性。 “害人如害已,想害人家损自身”。警示害人之心不可有。 “自己吃了填坑的,人家吃了传名的”。在困难时期,娘的为人理念。 “强人遭下恶人磨,遭下恶人没奈何”。一般对作恶之人又遭遇到更恶之人报应的评论。也就是恶有恶报。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汉子老婆还隔一只手”。提倡自立自强。 “自己的不舍,人家的不爱”初级阶段为人标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播撒善根的精神动力。 “该死的一定的,狼吃的没命的”。“该井里死的,河里淹不死”。认命是最好的解脱。 “天塌砸大家,地陷有邻家”。不必杞人忧天。 “是饭充饥,是衣挡寒”。与填坑不用好土近义。 “逼得哑巴会说话”。指欺人太甚,挑战忍让的底线。 “哭得不痛,想得痛”。指期望值过高超出现实。 “没长勾勾嘴,别吃瓢里食”。指不要有分外之想。 “后走老婆跳枯井”。以后走处境可能更悲惨,劝导闹离婚的女人,能不离,尽量别离。 “紧走赶不上慢不歇”。提倡干事一鼓作气,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哭着领着笑的走吧”。指好事坏事搭配着,谁家也不可能都是好事,谁家也不可能都是坏事。 “眼不见,差一半”。与眼不见,心不烦近义。 “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彻底问清。 “巧者拙者奴”。你懂得多,会得多,当然就为人服务得多。 “人穷志不穷”。要提倡的骨气、精神。 “能生穷命,不生穷相”。“上等人争衣,下等人争食”。注重仪表,不失气节。 “屎布做了围嘴,臭了一圈”。为人名声太臭。 “上着门子过时光”。不与外界交往,过封闭日子。 “捧到手里怕打了,含到嘴里怕化了”。贬过分娇惯孩子的行为。 “人仗英雄钱仗胆,一分钱能难倒英雄汉”。指钱不可没有。 “小子吃不了十年闲饭”。夸赞养男孩的人家。 “省着省着,窟窿等着”。以此话激励人们的消费观。 “费小子是好的,费闺女是巧的”。辩证地看待孩子的听话与调皮。 “人多失靠,倒了锅灶”。凡事都要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官是脚面上土,一跺就掉”。实际上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提示为民服务的正确为官之道。 “有儿有女老丫鬟,没儿没女活神仙”。对没儿没女的劝说语。 “想解馋,自己钱,只着人家是枉然”。从穷日子走过来的经验之谈。 “想美口,自动手”。常用在很少做饭的人,偶尔下厨房时的自嘲玩笑话。 “你哄我肚皮,我哄你地皮”。以地主亏待长工不让吃饱,长工出工不出力不种好地。揭示出人与人之间都要以诚相待。 “丑是家中宝,俊人惹烦恼,要是为人去,还是好的好”。自己人专对家有丑妻、丑女亲朋的劝慰话。 “银子钱,都有眼”。该你得的跑不了,不该你得的想要也得不到。 “要得不饹馇,还得有主家”。警示干活一定要领会、听从领导或家人的意图,摆正自己的位置,免得出力不讨好。 “拿着自己的肠子让别人剥撸呢”。就是拿自家的矛盾让别人论短长。实则提倡家丑不外扬,自家矛盾自己解决。 “一百斧子砍不开的老夹以头”。指太顽固,不识劝说,老有主意。 “嘴噙着冰凌倒不出水来”。形容拙嘴笨舌的人。心里有话讲不出来,本来有理也打不赢官司。 “只想着举起碗儿,就不想想怎么落地?”专指那些挑事不计后果的人。只知道把事挑起来了,不考虑怎样收场。 “走得慢了穷赶上,走得快了赶上穷”。一般用在抱怨自己命苦时的戏言。 “大骡子大马不能总在一家门口拴着”。劝人在富裕时不可浪费,在困难时提高生活的信心。 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这些一应俱全的内容,就是母亲用她一生的精力精挑细选出的教子良方。尽管我们已能熟记在心的良方内容可谓不少,但这些内容最多也就抵达母亲“原创”内容的六成。 母亲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字,与其说是一部规范人生行为的学之不尽的百科全书,倒不如说是母亲以她的言行为我们树立的一个永远影响我们人生的典范。第八章 爱别离 爱别离是佛教“四圣谛”中,“苦谛”的一项内容。 “苦谛”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着痛苦,即,生、老、病、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人生八苦。 那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佛教词语作为标题,而又在“爱别离苦”一词中故意落掉了一个苦字呢? 其中还真有些故事可讲: 一、母亲的一生都在修行 就在创作本文的过程中,我曾拜读了一本有关佛教知识的书籍。其中一些新的观点触动了我的灵感。 在阐述佛教的特点时,新观点说,一是,佛教是无神论。二是,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三是,佛教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痛苦,获得圆满幸福。即,“我命由我不由天”。四是,早期佛教不主祭祀,不拜偶像。 在谈到修行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和对涅槃的理解时,新观点说,传统和现代的修行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涅槃。但是对于涅槃的理解有所不同。 传统认为,涅槃就是解脱,就是熄灭。就是在摆脱了轮回,熄灭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之后进入极乐世界。(这其实就是今生修行,来世成佛。) 现代则认为,涅槃是一种心态,只要修行到使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祥和愉悦,那就是达到了涅槃。(这就让人当世就能看到修行的善果) 在修行手法上,现代认为,不强调出家修行,而强调要在世间普度众生。不仅要自己追求涅槃,而且要帮助其他人追求涅槃。(这就降低了修行的门槛,便于更多的人修行。) 在对佛的认识上,现代认为,佛就在人间,人人身上都有佛性,只要认真修行,人人都可成佛。(提高了人们行善积德,修行成佛的信心。) 了解到这些新的观点之后,我突然感觉到母亲的一生经历和言行不正像一位忠实的信徒在家修行吗? 的确,母亲的一生就是在修行。母亲没有正式接触过佛教,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基本教理培训,但母亲却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践行着佛教的相关内容: 母亲没有学习过“八正道”,但她却能自觉做到正见、正思、正念。也就是对人生和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和正确的观察。 母亲不懂得何为“正语”,但她良好的素养使她从来就没有撒过谎,从来就没有骂过人,从来不搬弄是非,从来就不说粗话。 母亲不懂得何为“正业”,但她知道杀生、偷盗、淫乱肯定不是好人干的事。 母亲不懂得何为“正命”,但她的直觉会告诉她哪些是正确的谋生方式,哪些是非法的不能做的营生。 母亲不懂得何为“正精进”,但她一生都在为修善断恶而努力。  母亲不懂得何为“正定”,但她在任何时候都能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从不被虚假事物所迷惑。  母亲没有听说过何为“三毒”,但她朴素的优良品德使她在不自觉中就远离了“贪”、“嗔”、“痴”。 “贪”,是指对世俗世界中有益于我们的东西的贪恋和追求; “嗔”,是指在自己的贪念不能满足时就生愤恨之心; “痴”,是产生贪和嗔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无知)。 母亲的一生,谨言慎行地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哪还敢有半点的份外之想,当然就更不可能产生贪恋之心了。既然没有贪念,那就不会有后面的嗔,痴二毒了。 母亲对“因果报应”不太了解,但她深信,“人安好心天不昧,人安歹心天不留”。因此,母亲的一生都做到了时刻怀有一颗慈悲的利他之心,慈悲为怀,善待他人。 母亲虽不太理解什么叫“解脱”,但她总会以忍让、宽恕的态度放过所有给自己制造逆境的人。 正是因为这些不自觉的修行,才使母亲在克已的戒、定、慧“三学”的过程中从没经过强制约束自己外部行为的“戒”,也未见其如何约束自己内心欲念的“定”,我们所看到的直接就是母亲彻底消灭欲望达到“慧”的境界,获得了解脱,实现了永久的祥和愉悦。也就是达到了现代佛教所说的涅槃。 看到母亲的修行圆满,再看我选用“爱离别”这一佛教词语作为标题可以说是当之无愧了吧。二、“爱别离”落掉了“苦”字 在现实世界中,“爱别离苦”本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以,才被佛教列为“苦谛”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对我这位满结佛缘,不同寻常的母亲来说,“爱别离”也没让她感到多么痛苦。 成家初期,连丧三子,这样的“爱别离”可以算得上足够罕见,够痛苦的吧,但母亲一次又一次地挺过来了。她没有被击倒,是因为她坚持着一个信念:“是儿不死,是财不散”。“一切结果都是最好的安排”。 六四年底,我应征入伍,父亲哭得不敢送我,是母亲陪着我跟着队伍一直送到火车站。路上母亲还一直劝我,“打起精神,挺直胸膛”。 对于她辛辛苦苦刚刚养大的儿子,又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再加上参军随时可能去打仗,这些危险难道母亲不知道吗?依照母亲的智商,她比谁都更清楚,但她分得清大爱与小爱,摆得正大家与小家,于是母亲在我面前始终没有显露出半点的“爱别离”的苦来。 文革时期,红卫兵串联。当时正是各地两派武斗的高潮时期。在各派散发的宣传品中,不时传出某地武斗动用了枪炮。某地“坏头头”被“革命”群众“点了天灯”。(就是绑在旗杆上浇上汽油烧死)某日在某段长城脚下,发现两具红卫兵女尸等等。如此凶讯接连不断。一时间,使人感到人心慌慌,个个自保,怎敢轻易出远门。 就在这时,正在学校停课闹革命的弟弟提出要到南方进行革命大串联。作为从没出过门,又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并且是母亲最疼爱的小儿子,说着就要远离家门,奔向安危未卜的他乡。 面对这样疼爱的亲情,面对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母亲能不担心吗?母亲能不牵挂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尽管十分担心,尽管万分牵挂,母亲仍然还是“高高兴兴”地嘱咐弟弟注意安全,帮助弟弟整理好行装,送弟弟踏上革命串联的征程。因为她知道,这是响应毛主席号召的大事,再艰苦,再危险,再困难也应该去。 通过以上几件往事的回顾,能否可以证明,在母亲脑海里的“爱别离苦”这一词语中的“苦”字早已被母亲的行动给落掉了?! 三“去世”母亲似乎早已预知 能够预知自己的去世时间,这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极其稀奇、罕见,就连涉及类似内容的想象与推断,也会让人感到虚诞与离奇。但是,回想母亲去世之前几年的异常表现,就会使你不得不信服母亲对自己去世确实已有预知。 就在母亲去世的五年前,父亲却突然去世了。按照二老的身体状况,父亲身体要比母亲好得多。父亲从来没住过医院,而母亲冠心病严重,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先于母亲五年去世了。这可能是天意,也可能是母亲一生爱当家理事的职责。她不放心父亲,怕她先于父亲去世后,父亲会不知所措。她心疼她的子女,怕他们第一桩事就遇到失去母亲会惊慌失措。 在操办父亲的后事时,母亲以实际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气在一边,事在一边”。母亲该哭时坐下哭一通儿。哭完后站起来该说啥事说啥事。母亲说,“自家的事,自己要有主见,不能别人说个啥就办个啥”。 有的亲戚说,火化不好,人家某某就是偷埋的。 有的说,你们家条件还不错,七十多岁也算是喜丧了,怎么着也该放几场电影。 母亲说,“人家说是人家说,大主意还得自己拿。国家提倡火化,咱可要带头响应。国家提倡从俭办丧事,咱可不能搞一点铺张浪费。” 至于放电影的事,母亲说,“活着不孝,死了胡闹。活着孩子们都尽了心,行了孝,死后哪里还怕他人说三道四。” 结果,母亲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实战演习”,为她的后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操办完父亲的丧事之后,母亲紧接着又处理了一件让她放心不下的事,那就是我们弟兄两人分家。 “分家”,对于别人家来说是件大事,弄不好就会变“分家”为“分心”,变亲人为仇人。而在我们家却是母亲一句话的事。是因为家穷无所可分?还是因为母亲太强势无人敢反驳?非也。这完全是母亲长期以来通情达理的治家,合情合理的处事,才在关键时刻能以她那简单的“二一添作五”五个字,便了却了她的“分家”这一大心事。 在母亲去世的四年前,母亲可能预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于是便不顾自己有病没明没夜地赶着接线头,架布机,织起布来。她想在她离开这个世界前再多给自己的子女们多做点贡献。她想利用自己的余热多给子女们留点念头。也就在那两三年的时间,母亲用她最后的一点光和热为她的子女织造出几十丈,饱含着她汗水生命和爱心的舒适的漂亮的自制土布。直到今日近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姐弟五人每个家庭仍然使用着保存着母亲给我们留下的,充满着母爱的“思母布”。 在母亲去世的一年前,一天,母亲像是举行什么告别仪式一样,把我们姐弟五人召集到楼上弟弟屋。就在这一天,母亲给女儿,媳妇,儿子分别照了合影像。她自己还特意戴上自己刚刚做好的送老头饰,让弟弟给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母亲还给我们唱了好多首歌曲,并让弟弟给录了音,说是给我们留个念头。 在母亲去世的一月前,正好是七月十五,一个上坟的日子。这天,母亲突然要求要和我们一起去给父亲上坟。(母亲自父亲去世后,近五年时间里从来也没有去给父亲上过坟)母亲这一要求,让我们都感到特别意外。在我们劝阻无果的情况下,母亲最终还是和我们一起去了。 到父亲坟前,母亲没等坐稳便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她哭诉自父亲走后自己所感受的孤独和无助。尽管子女都在尽心尽孝,仍然会像母亲生前常说的那句话:再好的儿女,也不如个半路夫妻,又何况是原配。她后悔父亲在世时自己没有尽心地关心和照顾。她倾吐出一生闷在心头的伤心事。她宣泄出不久就要告别这个世界,永别儿女的悲痛。 就是母亲的这次哭,使我感到母亲的表现特别异常。也正是母亲的这次哭让我产生出母亲似乎在为她离世做准备的不祥之感。 在上坟回来的第三天,母亲因心脏病复发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在住院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姐弟几个仍和以往母亲住院时一样轮流送饭,分班陪床。直到最后一周,母亲连饭也不让送了,说是自己买上了饭票,自己在医院打饭吃。 在母亲去世的头一天晚上,我们姐弟五个自母亲住院后从来也没有同时来到过母亲病床前,这一天却罕见地,鬼使神差地都聚到了母亲的身边。我们围着母亲坐了一圈,有说有笑地谈起了我们小时候的往事。在谈到今后的日子时,母亲还双手合十地为我们祈祷。 母亲说,求佛祖保佑,保佑俺某某,某某......(依照先男后女,先大后小的传统顺序把我们姐弟五人的名字念了一遍)人人健康,家家平安。这就是一个普通母亲的祈福,这就是一个慈悲母亲的遗愿。 在当晚临别时,母亲还特别嘱咐我们,明天谁都不用来了,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因为上学的二外孙也参加陪床)我这儿啥事都没有,我还照顾人家老病号,还能打扫厕所呢。 就是这句“啥事都没有”,骗得这些听话的孩子第二天还真是谁都没有去。 也正是这句“啥事都没有”,却真正变成了慈母对她子女们的诀别词。 直到临近中午医院把电话打到居委会,居委会又把电话打到单位,我才急促地赶到医院。进入病房,只见昨晚还谈笑风生的母亲,今天就被一张雪白的床单全部盖住了。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我更不愿意让眼前的事成为事实。我被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吓傻了。我想给其他姐弟打电话,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电话号码了。等到给母亲穿上送老衣,推进太平间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母亲真的去世了,我真的没有母亲了,我真的永生永世再也不会有母亲了。顿时,我泪如泉涌,精神彻底崩溃了。也正是从那时起,我这个军人出身,从来不掉一滴眼泪的坚强硬汉突然变得感情脆弱特别爱哭了。 当我再一次来到病房门前的花坛边时,看到前两天母亲刚刚教我认识的,鲜艳的鸡冠花依然盛开着,但它却永远地缺少了一位观赏者,我这位慈善的母亲。我不由地黯然泪下。 当我去农村亲戚家报丧时,看到绿色的原野上依然毫不吝啬地释放着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我那慈爱的母亲却再也享受不到大自然的恩赐时,我潸然落泪了。 当我出差走进北京王府井烤鸭店,想给娘买只烤鸭时,突然想起娘走了,娘再也不能吃了。这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伤感也只能靠泪水来宣泄。 当我下班回家,一走进门习惯地喊声娘,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亲近的,暖心的答应时,我会一天又一天地默默地流下眼泪。 这泪水不是脆弱,是母子真情,这泪水不是爱哭,是母子实感。 这就是一个平凡家庭的普通母亲的故事。

聚合标签:

有用+1!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