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殡葬资讯 > 丧葬文化丧葬文化

纪念兵团农六师戈壁母亲、我们的母亲——康远城

管理员2019-11-25【丧葬文化】人已围观

  纪念兵团农六师戈壁母亲、我们的母亲——康远城    2016年12月25日,在父亲刚刚离开我们15天,我们敬爱的母亲就追随我们的父亲去了天国,实现他们同年同走的梦想。    父母亲要这么短的时间内相继离我们而去,我们所有的晚辈子女倍感到伤心!  深深的悼念之后,我们追随母亲的脚步从60年你初走过—— 1960年5月,已有三个子女的康远城携家带口,随着西进新疆的支边大军,经过20多天的轮船、火车、汽车的长途跋涉,从江苏省常洲市武进县申港镇来到了人口稀疏的玛纳斯县,被分配在玛纳斯县粮食局当工人。她的丈夫张明网被分配到粮食局缝纫社做了一名缝纫工人。当时,粮食局建厂房,挖地基、打土坯,一开始她每天只能打100多块土块,手上摩出了血泡,腰累得直不起来了,丈夫也心痛得说她别太逞强了,可她就是不服输!干活时,她仔细观察别人的干法,原来是挖泥的方式不对,改进以后,她一天也能打几百块上千块了,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1962年4月,玛纳斯县粮食局刚刚建成,康远城再次响应组织上号召,到玛纳斯县北五岔公社新户大队三队(现农六师新湖农场四分场三连,老地名叫大浪湾)从事农业生产。 六、七十年代的新湖农场,戈壁野狼出没,出门见芦苇,遍地是杂草,处处是盐碱,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涝坝水,冬天靠化冰和雪水生活,缺衣少食、有时候高梁面吃得她大便都解不下来,生活十分困难。康远城不仅上有老下有小,还要照顾早逝公公留下的几个弟弟妹妹。记忆中破败的土坯房、取暖做饭全部靠捡拾柴禾。 为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康远城与丈夫带领子女,在生产队党支部、队委会的支持下,自己动手打土块,建房屋,建成了住所。后来生产队分给她们家2亩多的芦苇滩自留地,刚开始不会浇水不知道挖芦苇根,春天地都荒了,后来她就领着儿女们挖芦苇根,修渠道引水,经过三个月的辛勤劳动,终于把地开垦出来了,到了秋季终于能吃上自己生产的蔬菜。 在农业生产上,康远城和她的姐妹们一同劳动,一同开荒造田。那时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大部分使用铁锹、坎土曼、镰刀、铲子等,就是这样简单的劳动工具,康远城这个身高不足1.5米,体重不过40公斤南方女子,每天早出晚归和姐妹们开荒造田。 康远城记得:有一次早冬的时候,她和职工们一起去南梁割苇子,一位患有关节炎姐妹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里,她二话没说,当即脱下自己的鞋子和袜子给这位姐妹穿上,自己则坚持干完活才回家换上干净的鞋袜,那一次她因为着凉而得了膀胱炎。还有一次康远城的三个孩子都得百日咳肺炎并发麻疹,其中两个小的住在了石河子二医院,孩子命在旦夕,康远城心急如火!可当时正值连队农忙季节,康远城就和丈夫轮流请假到医院照料年幼的孩子。这期间连队有一个混混,打伤了连队的保管,还专门绕道康远城家最后栽赃康远城的丈夫。深明大义的康远城,独自承担孩子治病和生产劳动的双重压力,鼓励丈夫接受公安机关的调查,因为她深信自己的丈夫不会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经查实,洗清了冤屈。可就在那些日子里,康远城奔波于医院、家庭、农活之间,体重从42公斤降到了37公斤。 1964年康远城和丈夫从江苏老家接来了年迈的婆婆张陆氏、小叔子弟兄俩和一个小姑一起共同生活。她对婆婆非常孝敬。不管农活有多累,有好吃的好穿的都先给婆婆端上穿上。有一次,康远城不慎流产了,婆婆专门为她准备了几十枚鸡蛋,康远成硬是没舍得自己吃,谎称自己不爱吃鸡蛋,“强迫”婆婆和上学的小叔子吃。有一年,婆婆生病在新湖总场医院住院,她日夜护理,给婆婆喂吃喂喝、端屡端尿。医护人员和同病房的人都把错把她认为是婆婆的女儿。两个小叔子和小姑子一直抚养到参加工作成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康远城总是担当起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重担。一向积极乐观的父母,也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弟弟妹妹和子女们多读书,要求她们做有文化的劳动者。家里尽管条件十分差,康远城与丈夫依然为5个学龄的孩子设立了学业成绩优劣奖惩制度,奖品通常都是制作非常粗糙的作业本和铅笔什么的,而处罚大都是砍柴、拉冰等重体力劳动。她常常教育子女孙子女们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在康远城的严传身教下,她的5个子女都先后上了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有的还取得本科学历、高级职称,5个子女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3个子女一直工作在农场,是农场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建设者。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她和她的家人曾不知多少次帮助邻里和乡亲们,她和丈夫都学有缝纫手艺和手工技术,她就经常到连队义务指导年青人手工做衣服、织毛衣和袜子。她的丈夫张明网是一位裁缝,除干好本职工作,他还经常无偿帮助困难职工缝制衣服和修理缝纫机,四分场的不少老职工都得到过他俩的帮助。她家的房前屋后种植的各类蔬菜,许多年青人都享用过,她家栽种的树木帮助不少新户建起了新住房。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和孩子们也以助人为乐,丈夫张明网因为生长在南方,从小懂得水性,曾多次下水营救过落水的大人和小孩。当过教师的女儿常常把自己带的午饭省下来给生活困难的学生吃;当护士的女儿也时常用自己的工资接济治病困难的病人,这在康远城家里是常见的事。 1983年,连队通了电,日子渐好的康远城家,在连队率先买了一台17吋的黑白电视机,竖起了高高的电视接收天线,连队的居民羡慕极了。一到晚上,康远城就和丈早早收拾好院子,把电视机放在院子里,端上小板凳,准备好茶水,方便前来看电视的乡亲们。康远城常说:“我们从内地初来疆时,得到了当地的五湖四海的干部职工多种帮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应该是我们兵团人的本分。” 由于自然环境落后和生活的艰苦,当年和她一同进驻的100多名知青,先后都离开了三队,有的返城,有的回乡,剩下的只有康远城和另1户人家。 2009年,已经85岁的康远城已经是四室同堂,依然主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尽量做。身体好些时,还努力地帮助晚辈们分担一些家务。   2010春节前夕,热播的电视剧《戈壁母亲》,康远城一集不落地收看,当看到电视上演出开荒造田、扎帐篷、支野灶、割麦子和团长吃不饱饭吃生菜的镜头时,老人禁不住潸然泪下。她说:“太真实了,就好像演的是我们经历过的故事。” 如今,母亲作为物质的人走了,可作为精神的母亲和戈壁母亲的伟大精神却永远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心中!

聚合标签:

有用+1! ()

上一篇:三月祭文

下一篇:一生怀念的小卷子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temp.kf--]